在弱市之中,带有情绪的投资者对利好麻木、对利空敏感
近期宝钢股份宣布要通过增发新股收购集团公司约280亿元资产,以推进整体上市。按基价280亿元计算,收购定价相当便宜,对应的2004年预测市盈率为5.19倍,市净率1.08倍。各家研究机构普遍认为,增发后宝钢股份的每股收益有望上升超过15%,并可减少对特定产品的依赖,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收购后,股份公司与集团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将大幅度下降。公司人士据以认为,增发收购是一个多方共赢的方案。然而,方案一经披露,宝钢股价当即大跌8%以上。有些文章还对方案喝倒彩,认为宝钢增发挑的时机不对。
遭遇与此相似的还有电广传媒“股抵债”方案。大股东占用了电广传媒的钱,欠债还不起,只好用股权还。这其实是好事,可以通过冲减总股本数量以增加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与每股净资产,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正如电广传媒高管所言,它不是最好的方案,却是最现实的方案。然而,投资者们并没有喝彩,反倒是一片质疑之声。人们的意见集中在:大股东未受到惩罚,股权抵债定价7.15元/股,略高于每股净资产7.12元。平心而论,为了令审批尽快通过,7.15元/股的定价是比较务实的。但在弱市之中,投资者带有情绪,对利好麻木,对利空很敏感。区区0.03元就足以影响人心向背。
宝钢、电广两案例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企业总以为自己在做好事,也确实是做了好事,而投资者觉得不爽。
为什么力求纠错、创新、发展,却没能得到市场、中小投资者的普遍喝彩?
双方的分歧其实不只在于方案细节,也在于情境(感情、时机、环境等)。例如,企业可以挑个市道较好的时候宣布增发。对于弱市中的所有投资者来说,宝钢上百亿元的新股发行规模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压力。它会影响到公司形象,留下“不负责任、伤害股民感情”的口实。即,企业的方案有利于大股东,却对市场中的其它投资者不利。电广传媒“股抵债”的实质是纠错,没有增发新股,对股市没有直接影响。投资者似乎没有理由不欢迎。事实则不然。由于受过伤害,投资者的期望值比较高,不仅要求还钱,还要求补偿损失。他们从大股东出让股权还债,联想到了国有股减持。市场对于国有股减持及减持的作价机制非常敏感。广大投资者的反感情绪因此被触发,再而形成“不信任、不合作”的集体心理,最终也导致企业的中小股东用脚投票。
从理性思考出发,投资者不可能不支持上市公司纠错、创新、发展。但是,投资者不仅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现代行为科学的研究就支持这一结论。企业决策时不能不考虑到情境因素。另外,企业还需要换位思考,不仅替本公司的中小股东着想,也要替整个市场的投资者着想,因为它们是潜在股东,是“目标客户”,是利益相关者。遗憾的是,多数企业尚且缺乏大公关的技巧,缺乏平等对话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