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应更积极地成为内地企业与国际市场的中转站
虽然香港已经回归中国七年多,但是内地企业要投资香港,还是要按照投资海外来审批,期间手续甚至比起直接投资海外国家还要多一道。9月初,商务部和港澳办联合颁布内地企业来港投资指引,把投资审核权下放到省级商务部门,一经受理,将大大简化审批程序至约十五个工作天。
虽然从来没有官方承认,这个内地企业投资香港的便利化措施叫做“自由行”,但是因为去年开发内地数个城市到香港“个人自由行”非常有效,因此商界觉得这样表达更加生动贴切。
但是“企业自由行”与个人游的简单消费行为有明显的不同,因前者是复杂的投资决定,会有较长远的策略规划,故指望内地企业短期内一窝蜂赴港发展是不现实的,期望“自由行”对本地的就业和楼市产生明显的短期利好亦是不太符合实际情况。尤其在人民币尚未自由兑换和资本外流总体受限的情况下,内企自由行仍带明显的试验性质。
不过最令大家觉得有趣的消息是,竟然有一家原准备于今年底来港创业板上市的公司,表示因为“企业自由行”而改变发展战略!
本来计划集资一亿港元的这家公司,称将上市计划暂时搁置,改以来香港投资的方式,并已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申请,估计很快获得批准。但事实上,象这家公司如此看好“内企自由行”的政策,在众多企业之中是比例相当之小的。
香港只有600多万人口,市场规模有限,因此,预料最初阶段来港投资的内地企业以大型企业为主,这些企业目标是国际市场,来香港是利用香港的金融服务中心地位以建立内地与国际市场联系。
虽然有了便利政策,但是行政方式是有惯性的,而且在最初阶段,可以肯定的是,在政策执行上还是会比较严,内地会采逐步审批的方式,设立一套准则,让达到准则标准的企业来香港投资。这个过程需1至2年的时间。到第二至第三年,内地企业对运作开始成熟后,审批的个案会增加。因此短期内,香港企业应该不会感受到该政策带来的强烈冲击。
反之,目前内地企业需求较大的服务类别,包括市场调查、市场信息、营销策略、企业培训、企业形象、法律、会计以及物流,倒正是香港的强项。
所以香港的各界回应很积极,推出一系列活动予以配合。典型的如在十一月底的中小企博览会期间,有关方面将组织20个“内地企业赴港投资考察团”,安排内地企业代表与本地服务业供货商如银行、会计师、律师界等会晤,了解在香港投资的要点。这些都会是实质的一对一服务,而不仅仅是一个粗略的政策解释。目的是切实解决那些希望到香港来资的内地企业的实际困惑,让那些真是有兴趣投资的内地企业,最短时间内在香港就能落户。"
去年CEPA美中不足的是,普遍感到香港公司北上容易了,但是内地企业南下却始终有障碍,这次“内企自由行”,完善了CEPA的双向效果,不但令香港企业能获得内地的市场,内地企业亦能借助香港资金和人才拓展业务,真正朝着双赢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