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旅游 山东半岛 下一个长三角?



自言处在长三角、京津冀和河南中原城市群三面夹击之中的山东,正在倾力打造一个世界级的制造基地 

文/本刊记者  郭大鹏 

10月份,坐着高速大巴往来穿梭于山东半岛的济南、青岛、烟台、威海,路边可见大片云堆雪涌的棉田,不时还会有几位穿着红衣、俯身采摘的棉娘跃入眼帘。到了11月份,雪白的棉田已经换成绿油油的麦田,在秋阳下静静地等待过冬。 

“高速公路两边是大片的农田,这样的景象你在长三角、珠三角还能看到吗?那里只怕都是密密麻麻的厂房啦。”山东省外经贸厅开发区管理处靳忠伟处长对前来采访的《中国企业家》记者说。靳的言外之意是:山东虽然在工业化进程上目前远远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但是在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上,恰恰比长三角和珠三角拥有更明显的优势。 

靳的这番比较并非随便说说而已,其背后的事实是:近两年,山东省开始倾力打造以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为核心的“胶东半岛制造基地”和“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青岛、淄博、潍坊、威海、烟台、东营、日照8市),并希望通过承接日韩的产业转移,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中国第三大世界级制造基地。 

“胶东半岛制造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就设在靳忠伟这个处。当媒体还在热衷于比较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优劣的时候,雄心勃勃的山东人已经在悄然规划着一个全新的区域经济版图。 

他们的梦想能实现吗? 

山东人的危机与突围 

“山东省制定这个宏伟规划,根本的动因其实在于对区域经济竞争格局中自身处境的深刻忧虑。”最早提出“山东半岛城市群”概念的山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马传栋如此向《中国企业家》介绍。 

打开中国地图,从山东往南看,中国目前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长三角,在赶超珠三角以后,其辐射能力已经超越浙江、苏南的15座城市,迅速向江西、安徽、苏北等地区扩展。往北看,京津冀区域合作虽然缺少实质进展,但是以北京、天津为核心,向河北、山西、内蒙古及山东省等地扩展的趋势也已初露端倪。而在国家振兴东北战略的带动下,以大连为龙头的辽东半岛也正在加速突起。往西看,河南省提出了“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战略,企图成为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的枢纽。 

“山东省正处在南、北、西三面夹击之中。”山东省长韩寓群在不久前一次讲话中如此概括了山东的处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没有强大的区域经济板块与之竞争和抗衡,北部发展将会依附于京津冀地区,南部将会被动接受长三角和苏南的辐射,我们的资本、技术、人才等就会大量流失,我们资源丰富的优势就会转变为别人的资源供应地。” 

早在1999年,马传栋就意识到了这种危机。当时,山东省委组织了一次研究山东21世纪前十年发展战略的大讨论,马传栋在省委研究室的简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关于加快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的几点建议》,首次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勾划出山东半岛发展的蓝图。 

2002年,山东省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开始频繁召开专家论证会。在12月举行的一次会议上,“胶东半岛制造基地”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两个战略同时被通过。2003年7月,山东省出台了《关于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意见》。这份打造“半岛制造基地”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目标:从2003年到2010年,建成承接日韩产业转移的基地,使山东半岛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业中心。为了这个目标,文件提出要抓好5大优势产业群:交通运输设备产业群、电子信息及家电产业群、纺织服装产业群、化工医药产业群、食品产业群。 

按照马传栋的理解,实施“胶东半岛制造基地”和“山东半岛城市群”这两个战略的目标是同一的,就是要打造一个可以与京津冀、长三角竞争的区域经济高地。其中,胶东半岛将借助在吸收韩国投资方面的优势,成为山东半岛的龙头。但仅仅靠胶东半岛上青(岛)、烟(台)、威(海)3市的实力,还不足以使山东成为有竞争力的经济区域,所以还要把山东半岛另外5个城市济南、淄博、潍坊、东营、日照整合在一起,以“山东半岛制造基地”的形象参与区域竞争。据统计,山东半岛8市的经济总量,去年就已经超过了京、津、唐3市,占到全国GDP的7.13%。 

山东人的另一个愿望是,如果“山东半岛制造基地”这张牌能够打响,就可以摆脱过去不受中央政府重视的惯性,促使中央在今后的区域经济布局中,把山东半岛这一块作为重点考虑。 

按照规划,山东半岛作为一个经济区域隆起之后,往东可以融入包括日韩在内的“环黄海经济圈”,往北往西往南可以辐射河北、山西、河南、安徽、苏北,向黄河中下游及黄淮海的广阔腹地发展,被“三面夹击”的窘境就可能转换成为“四面出击”的“大好局面”。 

韩资转移的机会 

专家指出,在新一轮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大潮中,韩国和日本将扮演重要的“输出国”角色,因此,不论是珠三角、长三角,还是京津冀、山东半岛,要想打造制造业基地,都无法忽视这两个“资本输出国”。而山东半岛,恰恰是对韩资最具诱惑力的区域,尽量把韩资“截流”在本省,无疑是山东半岛挑战长三角、京津冀的重要武器。 

记者在从济南到青、烟、威3市的采访中,几乎每个采访对象都不忘强调这个因素。据说在韩国,威海话就是标准的中国话,而在青、烟、威3市,常住的韩国人就有7万多。  

韩国大宇重工是众多投资山东的韩国企业之一。早在1992年中韩建交前后,大宇重工就来到中国寻找投资机会。据大宇重工烟台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奎全介绍,那一段时间大宇重工在中国考察了很多地方,珠三角的广州、长三角的上海、无锡都去过,一度还决定在武汉投资建厂,但几经波折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在烟台落户。1994年,大宇重工烟台公司成立,初期投资就达5700万美元,如今这家公司生产的挖掘机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22%,位居第一。 

大宇重工为什么选择山东而不是长三角、珠三角,蔡举出了几个理由:地理位置接近(威海到韩国最近的距离只有93海里);文化接近;生活方便;还有当地官员非常热情——在对韩招商过程中,青烟威3市都涌现出一些被誉为“韩国通”的明星官员。 

正是这几个理由,让胶东半岛成为韩国企业的投资热土。到去年底,韩国企业在山东的投资已经达到102亿美元,占到韩国对华投资的4成以上,山东由此成为韩国在中国的第一大投资目的地。在这些投资中,有80%落在胶东半岛。目前仅青岛的韩资企业就有5000多家。近一两年,韩资流入胶东半岛的速度还在不断攀升。靳忠伟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仅今年一季度,青、烟、威3市实际利用韩资14.9亿美元,同比增长61%。 

韩资聚集的“羊群效应”已经显现。一心要打造中国最大的乐器制造基地的韩资企业世正乐器公司经理李保平说,他们到青岛城阳区建厂不久,就吸引了四五家为他们生产配件的韩国企业过来投资建厂。  

近几年,韩资对山东的意义已经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他们在山东的投资已经从劳动密集型的农副产品、纺织服装,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劳动密集型的汽车、电子通讯等产业过渡。这对山东半岛制造基地提升层次,不啻是一个好的信号。 

面对韩国产业转移的信号,从山东省政府到青、烟、威等半岛城市,目前都把对韩招商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上百个不同产业的招商团组频繁往来于山东半岛和韩国之间。据靳忠伟介绍,山东正在争取一些大项目:韩国大宇造船株式会社已经把胶东半岛作为投资的首选地;韩国三星集团也准备在胶东半岛投资造船加工和贸易项目;而威海正在加快推进韩国现代汽车的落户。 

在考察长三角之后,靳忠伟发现:目前长三角城市也把对韩招商列为重点,但尚处于刚刚开始重视的阶段,还没有形成大气候,这对于山东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好时机。 

除了对韩资的特殊诱惑外,山东在吸引外资方面还有一些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羡慕的优势,比如山东有自己独立的电网,目前的发电能力全部用上,自己还用不了,和近两年饱受电荒之苦的长三角、珠三角相比,山东的企业“要幸福多了”。此外还有煤炭,山东兖矿的煤据说是全国质量最好的,还有全国第一的高速公路网等等。 

什么在制约山东半岛起飞? 

不过,无论摆出多少优势,山东人还是不敢公开喊出赶超长三角、珠三角的口号。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山东半岛没有像广州、深圳、上海那样的龙头城市。被山东作为龙头培育的青岛,用马传栋的话说,现在连青、烟、威3市的龙头都算不上。青岛去年的经济总量1700多亿,相当于北京、广州的1/2,不足上海的1/3。和周边城市相比,青岛仅是烟台的1.5倍左右,而上海、广州、北京都超过周边城市4倍以上。 

 山东半岛旅游 山东半岛 下一个长三角?

没有一个足够强大的龙头,山东半岛制造基地就难以在区域竞争中崛起,这是摆在山东人面前最现实的问题。据了解,现在山东省的考虑是,一方面是合青、烟、威之力,使这3市暂时成为山东半岛的龙头,另一方面就是倾全省之力,尽快把青岛打造成名副其实的龙头。山东人在这方面的迫切心情已经溢于言表,他们打出的口号是:“青岛强则半岛强,半岛强则山东强。” 

青岛不够强大也带来了困扰山东半岛的第二个问题:在胶东半岛乃至山东半岛区域内,合理的产业分工很难实现。青、烟、威3市以至山东半岛8市之间,产业重复、恶性竞争一直是让政府头疼的难题。3市一些负责招商的官员也向记者表示,现在各地抓招商引资就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我能争取到的项目,凭什么让给别人!” 

看看青、烟、威三市的产业发展规划就会发现,在四五个重点发展产业中,交通运输设备(主要是汽车和造船)、电子信息、食品无一例外都被列为重中之重。  

以造船为例(汽车和造船是胶东半岛目前最重视的两大产业),威海市一位官员就表示了忧虑,目前半岛制造基地的造船业产业带到底集中在哪儿尚不明确,三市都在争,到处布点,分散用力,形不成整体配套优势,很可能错失大规模承接日韩造船业转移的难得良机。据他介绍,威海某县千辛万苦引来的一个造船项目,就被另一个市抢走了。而在他看来,威海地处胶东半岛最东端,与世界船舶生产大国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世界上最适合造船的地区之一。 

关于如何减少恶性竞争,促成区域内协调发展,接受采访的青、烟、威3市的官员均不乐观。连青岛市的一位官员都说,“我们凭什么要求烟台、威海配合青岛?”他觉得,半岛制造基地是省里提出来的思路,还是应该由省里协调。而靳忠伟的思路则是,3市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他们在争取项目就是好事,如果矛盾真到了不可开交的程度,再由省里出面定夺,因为毕竟一些项目审批、规划的权力还在省里。 

山东半岛物流体系的落后是一个大的制约因素。靳忠伟说,山东的高速公路挺发达,但是看看车流量,就会感受到和长三角的差距了,除了几条主要线路还算繁忙,其它都是稀稀落落的。机场也很难适应半岛制造基地的需要,目前青岛、烟台空港都不能停靠大型货机,青岛朗迅公司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甚至还要依赖北京空港。 

山东半岛成为“世界级制造基地”面临的制约因素还能举出不少,比如人才匮乏,比如产业链太短、产业聚集和配套能力不高等等。所有这些问题能不能尽快处理好,将决定山东半岛能否实现成为下一个长三角的梦想。 

四分五裂的“环渤海经济圈” 

文/本刊记者  杜  亮 

以一省之力打造“世界级制造基地”的山东人给了热衷于强化“环渤海经济圈”概念的人们泼去了一盆冷水。“环渤海根本就构不成一个经济区域的概念。”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教授曹广忠认为。类似的看法在被纳入“圈”中的山东人那里也普遍存在。 

从理论上看,构成经济区域需要两个要件,一是“龙头”,二是“腹地”。长三角的龙头毫无疑问是上海,而腹地则在苏、浙、皖甚至更远的地区;珠三角的龙头是地理位置十分接近的香港、广州、深圳,腹地现在已经扩大到广东以外的8个省区。可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龙头”在哪里?“腹地”又在何处?从经济总量上看,北京、天津有足够的实力充当“龙头”,但是其能够辐射的“腹地”充其量只是在河北、山西和内蒙古,既到不了辽东半岛,也到不了山东半岛。而对于辽宁和山东来说,倒是大连和青岛可以与之形成“龙头”与“腹地”的关系。所以,所谓的“环渤海经济圈”到了现实中,就变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所以,山东半岛的“去环渤海化”就成了非常自然的选择(山东人甚至创造了与之对应的“环黄海经济圈”概念;所以,在山东人的眼里,以北京、天津为首的“京津冀地区”反而是其对手而不是“兄弟”。同样的理由,以大连为龙头的辽东半岛“去环渤海化”也是必然的趋势。 

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曾有人提出了“一体两翼”的整合思路,即以“京津冀的一体”带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两翼”,但这不过是建立在“地图学”基础上的空想,显然解决不了根本性的矛盾。 

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环渤海经济圈”作为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的定位只存在于统计意义之上。所以,尽管最近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内蒙古、山西七省(区市)的负责人在好事者的“撮合”下,成立了“环渤海经济合作委员会”,但是参加者亦难免各怀心思。 

退一步讲,即使大家真的有愿望整合,难度也会远远超出想象。看看“山东半岛制造基地”的例子就不难理解了:在一省范围之内,各个城市尚且互相拆台,难以协调,何况省级区域之间呢? 

“依我看来,环渤海地区的省市倒是应该有一个共同的任务,那就是治理污染。”曹广忠表示。这并非戏言。不久前,中国海洋检测专家曾经发出警告,“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遏止污染,渤海将在十年后变成死海。”这难道不值得那些热衷于“先把经济搞上去”的地方领导们深思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12184.html

更多阅读

恒大买进埃尔克森:代替孔卡的下一个穆里奇

恒大买进23岁巴西国脚埃尔克森代替孔卡的下一个“穆里奇”570万欧元的转会费,换算成人民币,就是5000多万元了,这已经是中超球队每年平均投入的40%了。恒大一口气就将这笔钱投入到一个叫埃尔克森的巴西前锋(边锋、前腰)身上,还没包括他4

等下一个天亮 下一个天亮 郭静 下载

等下一个天亮 文 / 夏日微暖等下一个天亮去上次牵手赏花那里散步好吗有些积雪会自己融化你的肩膀是我豁达的天堂 等下一个天亮把**我看海的照片送我好吗我喜欢我飞舞的头发和飘着雨还是眺望的眼光-----《下一个天亮》2008年的

2000点之后下一个支撑在哪 等下一个天亮

无论有多少人宣布了多少个“大底”,下半年以来我对大盘震荡下行的看法始终没有改变。不过指数下跌的速度比我预想的要慢得多,以致于我所宣布的“主跌浪”延迟至今。今天,上证综指最低为2001点,可以说,2000点再次成为窗户纸。下周继续下跌

声明:《山东半岛旅游 山东半岛 下一个长三角?》为网友前卫小青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