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兰仕成本领先战略 中国领先企业 海外经营战略调查



领先企业海外扩张的战略选择呈现出新的趋势,对广大企业具有普遍借鉴意义 

文/冯凯乐 

针对国际化经营战略,罗兰·贝格公司调查了50家中国领先企业,并对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了深度访谈。调查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海外运营的起因和目的、在哪里扩张—区位的选择、如何扩张——投资环节和方式的选择。 

在调查对象中,有72%的被访者已有海外经营项目,另有18%正在计划进行海外经营,只有10%目前尚无任何海外经营的打算。显而易见,中国企业走出去已是大势所趋,我们对这些领先企业的调研对广大中国企业也愈发具有借鉴意义。 

海外扩张的动机在于内部因素 

对于进行海外经营的时机,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回答说:当需要的时候。在公司战略领域,生存的紧迫性是对外扩张的最核心动力。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中国企业考虑寻求向海外扩张的最主要动机在于企业内部因素。这包括诸如制造型企业需要在供应、分销和市场等领域寻求突破,自然资源加工企业需要确保原材料的供应,高科技企业寻求互补性产品、技术或研发能力等。 

进一步的调查分析显示,中国企业的海外经营,正是被这样的内部经营因素所驱动(见图一)。 

扩张区域45%企业首选发达国家 

在调查中,受调查的领先企业就对外投资区位选择时考虑的18种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时,企业更注重宏观因素。如图二所示,10个宏观因素中有7个被访者认为是较为重要的因素,比较之下,仅有3个微观因素,被认为是重要的。 

我们进而要求50家领先企业指出哪些地区已经成为它们对外投资的首选地区,而哪些地区则在未来一到两年内成为它们的首选对象。 

调查结果显示,45%的企业认为发达国家是投资的首选地,而也有38%的受访企业认为应优先投向发展中国家。而在这今后一至二年的投资打算中,这一比例几乎保持不变(见图三)。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投资所受到的不同的驱动因素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对北美、欧洲、日本以及韩国投资的企业主要是为了获取先进技术或通过高利润率扩大销售额。这类企业以高科技企业和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企业为主。而在发展中地区(南美、南亚、东南亚、独联体/东欧),中国企业的投资主要是为了确保原材料供应和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这些企业对自然资源较为依赖,主要集中在能源、原材料以及材料加工行业。这类投资虽然数量较少,但一旦投资,数额往往相对较大。 

调查发现: 相比欧洲市场,北美仍将是投资首选地(见图三、图四)。在众多发达国家中,北美市场仍然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地,20%的受访企业表示他们会首先选择北美,而且这种趋势在短期内也不会改变,23%的受访企业表示在下一轮投资热潮中北美仍将会是首选。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认为欧洲是投资首选地的企业数量将有所下降(从18%下降到15%)。 

通过访谈,我们把呈现出这种趋势的原因归结为两点。首先,相对于欧洲内部较为割裂的市场以及国家之间不同的立法限制、语言和商业习惯,北美市场呈现出同质化的特征,并且整个市场容量也比较大。其次,由于中国移居北美人数的增加、更多的中国学者出访美国以及中国留美学生大量回国等原因,中美之间的传统渊源也更为深厚。 

调查发现: 投资香港/澳门的热情正在逐步减弱(见图三、图四)。在改革开放早期(1978年到90年代中期),香港一直是大陆联系外部世界的纽带,因此成为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重要地区。通过在香港投资,中国企业可以利用香港发达的资本市场,利用香港在商品贸易、金融及咨询等服务贸易方面的中介优势。 

但随着中国内地开始发展自己的资本市场和中介服务网络,香港独特优势的吸引力正在被削弱。与此同时,通过设在香港的分支机构更加便利地赚取或获取外汇的时代也已过去。因此,中国领先企业对投资香港的兴趣也逐步减弱。目前,还有9%的中国领先企业认为香港/澳门是对外投资理想的目的地,而仅有3%的受访企业表示将来会把香港/澳门作为对外投资的首选地。 

调查发现:投资东南亚热情稳定(见图三、图四)。与香港/澳门市场不同,有相当数量的中国领先企业(14.3%)认为东南亚是他们对外投资的首选地,并且将来这一比例也不会有显著的变化(13%)。同时我们调查发现,对东南亚国家的投资热情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 

由于历史以及人文的原因,在东南亚市场,中国企业在食品、中药、手工艺以及其它轻工业领域一直占有较高的份额。近期摩托车、家电等日用消费品对东南亚的出口也开始增长。 

此外,近期这些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变化也是因素之一。首先,亚洲金融危机后,由于货币贬值,东南亚地区的资产价格有所下降。其次,这些国家为恢复元气纷纷放开外资管制,出售不动产和金融业及国内企业,同时放松对周边国家进入本国市场的限制。这些都为中国企业进军东南亚市场提供了大好机会。 

调查发现:日本和韩国是被中国企业忽视的邻国(见图三、图四)。仅有8%的企业认为日本和韩国是对外投资的首选地,而在今后一到两年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调查中,将首先投向日本和韩国的企业比例更少,只有6%。这一结果可能有些令人吃惊。但如果考虑到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驱动因素,这种趋势也就可以理解了。日本和韩国自身也是资源贫乏国家,其国内市场对本国产品和国内技术又具有保护的倾向,这些因素使得日本和韩国对中国企业的吸引力大大减弱。 

调查发现:南亚成为海外经营的新热点(见图三、图四)。尽管中国和印度大陆之间没有源远流长的经济往来史,但随着过去20年该地区市场的放松管制和外资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领先企业已经开始注意到该地区的潜力。在当前以及将来一段时间,有10%的企业表示会首先在南亚投资。因此,可以预见与该地区的贸易和投资将会迎来一轮高潮。 

调查发现: 对澳大利亚/新西兰投资热情减弱(见图三、图四)。从问卷结果来看,目前约有6%的中国领先企业对澳大利亚有投资兴趣,但未来这一比例仅为3%,其主要原因是目前中国对澳大利亚的投资主要以获取资源为目的,且单个项目投资金额较大(如宝钢收购澳大利亚某铁矿46%股份)。但随着资源性项目的逐渐减少,中国企业的投资正逐步向轻工及家电行业倾斜,可澳大利亚整体市场较小,其吸引力并不如其他较大国家市场。 

调查发现: 南美仍具有相对稳定的吸引力(见图三、图四)。与澳大利亚相同,中国企业对南美的投资也主要以获取自然资源和原材料为目的。虽然对该地区的投资企业数目较小,投资总额相对较低,但是单个项目的投资金额普遍较高。可能由于中国盯住美元的汇率,人民币在那些国家成为了强势货币。因此中国领先企业表示将扩大对该地区的投资力度。但是该地区的投资前景也将部分受到一些诸如政治和经济稳定性的综合因素的制约。 

调查发现: 对独联体的投资热情稳中有升(见图三、图四)。中国企业对独联体/东欧的投资热情稳中有升。目前,8%的企业表示该地区是投资的首选地,至于今后的对外投资展望,有10%的企业希望在该地区进行投资。 

而且,中国企业对该地区投资的驱动因素以及投资方式也将有所改变。 

十几年前,中国企业开始从新成立的独联体和东欧批量进口廉价资源和生产物资。此后,随着国内市场的迅猛发展而带来的对自然资源需求的剧增,中国不再仅仅满足于小批量的进口。仅仅5年前,西伯利亚80%的木材出口到日本,而现在中国的进口量占到西伯利亚全部出口量的60%。与此同时,中国石油巨头中海油和中石油也已成为中亚油气田的主要买家。可以预见,未来中国企业在这方面还将大有可为。 

此外,由于独联体地区劳动力成本较低、劳动者教育程度较高以及购买力日渐增长,该地区还有望成为中国制造企业对外投资的上佳选择。目前,这些国家正在吸收来自中国轻工业的对外投资,涉及诸如电子产品、日用品等行业。未来,中国对该地区的投资将很有可能逐步以获取和扩大市场份额为目的。 

扩张方式以新建和战略联盟为主 

和其它企业一样,中国企业可以选择的投资方式无非是:兼并收购、战略联盟或“绿地”投资,也即新建企业(见图五)。 

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中国领先企业进行海外经营时主要采取新建的进入方式在三种方式中所占比例高达48%,其次是战略联盟方式占39%,收购兼并排在最后仅为13%。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方式主要为新建,这是因为相对资本运作,中国企业对生产经营的管理能力更有把握。 

但对企业来说,新建的方式也具有局限性:一是建设周期长、收效慢;二是经营风险大;三是新建企业知名度低,起步阶段的业务开展非常困难。因此,战略联盟也成为了中国企业较为常用的方式。战略联盟的形式赋予了合作双方较高的灵活度,中资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以及学习先进企业的经验。所以说,战略联盟不失为一种快速实现海外经营目标的有效方式。但是战略联盟在营销渠道等方面对合作伙伴的依赖程度较大,随着公司海外经营业务的不断发展,这方面的限制会愈发明显。因此,国内领先企业需要在这方面加强准备。 

而国外企业较多运用的收购兼并等资本运营手段虽然已经出现,但总体来看还较少被中国领先企业采用。原因在于尽管并购的方式有利于企业加快其海外经营的进程,但是对中国领先企业来说,虽然规模及经营在国内领先,但要一次拿出巨额的购并资金也并非易事,加之目前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渠道还不十分畅通,利用外部资金实现并购较为困难。此外,获得收购外资许可的漫长的审批过程也是制约因素之一。所以说,目前实施大规模并购的时机尚未成熟。 

同时我们也发现,目前以兼并收购方式扩张的还主要集中在高科技企业以及能源和原材料领域。这是因为,对高科技企业而言,通过并购的方式是进入技术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的有效形式,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学习其先进技术、提升自身研发能力。而对资源依赖性企业来说,海外并购也可以成为确保资源稳定供给的高效而便捷的方式。罗兰·贝格预测,随着中国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外汇管制的逐步放松,实施跨国并购的企业数量、并购涉及金额及复杂程度必将步入一个新的台阶。 

选择通过新建企业方式扩张的中国领先企业一般是与外方合资,而不是设立独资企业。相比较之下,外资在华投资则更倾向于建立独资企业。造成这种现状有多种原因:首先,中国企业自有资金短缺,政府又采取了十分严格的外汇管理政策,导致大多数海外企业选择以合资的方式建立;其次,从中国现实情况来看,缺乏海外经营的人才及经验,对国际市场行情及其发展趋势也了解不足,因此需要外方合作者的引导和支持;再次,在工业化国家,中方投资者通过合资可以学习外方的管理方法、技术诀窍等;最后,东道国也欢迎合资方式,特别是一些对外资控股额有一定限制的发展中国家。因此通过合资的方式,中国企业能吸收和利用当地合作伙伴的优势和长处,享受东道国优惠政策,同时避免或减少政治风险。虽然独资经营方式能够使得企业在资本、技术、管理、商标等方面拥有较大的优势,从而保证子公司将严格按照母公司的海外经营战略意图行动,并保护企业的技术及经营秘密,但就中国大多数领先企业的现状而言,初期采用合资方式更为适宜。 

在中国领先企业投资方式的选择方面,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从销售以及营销环节开始海外经营。当一家企业开始涉足海外经营时,不可能将其在国内的整个组织结构移植到国外,必然是某些价值环节领先于其它价值环节输出,中国领先企业也不例外。我们的调查发现,40%的受访企业表示销售及营销环节是其实施海外经营的最主要环节。国内领先企业在销售及营销环节实施海外经营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扩大企业产品的销售量,提升企业收入来源和盈利水平(见图六)。 

调查显示选择在采购环节实施海外经营的企业占20%,在采购环节实施海外经营,国内领先企业一方面可以获得高质量原材料和半成品的稳定供应,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全球采购,降低产品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格兰仕成本领先战略 中国领先企业 海外经营战略调查

由于中国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和生产能力,因此仅有16%的企业选择在生产环节实施海外经营,并且进行海外生产的主要目的多为规避贸易壁垒而非降低生产成本。 

而在研发领域,目前选择实施海外经营的比例为16%,罗兰·贝格认为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必然会对应用科学技术提出更高的需求,随着中国领先企业资金实力的增强,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或者直接购买相应先进技术的企业的比例也有望上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12195.html

更多阅读

格兰仕微波炉:苹果之外的商业奇迹

   如果说美国苹果在全球IT通讯领域开创全新的商业奇迹,那么中国格兰仕则在全球厨房电器领域开创有别于苹果的新商业奇迹。  日前,在格兰仕微波炉诞生20周年之际,格兰仕对外宣布:20年间已经在全球产销微波炉超2亿台,由此在全球形

格兰仕的竞争战略案例 从竞争战略角度解析格兰仕与沃尔玛

        任何关注中国企业竞争战略的人,都不可能避开格兰仕。第一,它有明确的战略目标:以规模和成本优势整合家电行业;第二,它有明确的实现手段:以价格战作为基本利器,将对手淘汰出局;第三,它有明确的企业定位:全球名牌家电生产制造中

格兰仕成本领先战略 谈谈海尔与格兰仕的经营战略的异同

海尔采用的是差异化和多元化战略。实现差异化的方式很多,有品牌的差异化,产品的差异化,渠道的差异化等,由于海尔在长期的发展中一直很注重自己的核心能力建设(具体为品牌建设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因而海尔主要采用的是品牌和产品的差异化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论文 格兰仕谋局未来

 文/本刊记者陈春雷实习生陈劲夫  发自东莞“格兰仕清晰地确定了新的战略目标,就是在未来3年内年经营收入达到1000亿元,成为中国领先的综合性家电集团。”谈及格兰仕的战略目标,格兰仕执行总裁梁昭贤说。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格兰仕

人才是第一资本:简评格兰仕人才战略

任何关注中国企业竞争战略的人,都不可能避开格兰仕。第一,它有明确的战略目标:以规模和成本优势整合家电行业;第二,它有明确的企业定位:“百年企业世界品牌”;第三,它重视人才,视人为格兰仕的第一资本。今年6月,格兰仕正式启动“Elite实

声明:《格兰仕成本领先战略 中国领先企业 海外经营战略调查》为网友霸烈枪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