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一位中国房地产业的圈内人士,在如此多事的2003年,你会作何感想?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刚刚走出了SARS的阴影,旋即又落入另一个冰窟窿?天气日渐炎热,你却寒意攻心?
6月 21 日下午,《中国企业家》杂志举办“地产领袖论坛”,十余位中国房地产业的企业家们应邀出席。看得出,政策带来的种种不确定性在他们心中结下了不少疑团,而某种悲观的论调和情绪也正在开始蔓延。论坛险些演变成“诉苦”大会。
当国内的争论如夏天的温度一样节节攀升的时候,万科董事长王石正沐浴在南半球的秋日暖阳中,悠闲地甩着手中的鱼竿。对此,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笑眯眯地评价道:“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是什么造就了一流的公司与平庸的公司的不同?主要的标志——是看你是开始在严酷的事实面前寻找理由为自己开脱,还是直面严酷的事实。这是关键性的一点。”为研究这个问题,《基业长青》、《优秀到卓越》的作者科林斯曾耗费数年。
政策收紧,寒意袭人,但《中国企业家》的判断是,这并不意味着万物凋敝、生机不再,相反,现在可能正是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分水岭。
长期以来,中国的房地产企业被外界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关系导向”、“重幕后交易、轻合法经营”。想知道内幕吗?“这个行业‘水’很深哪!”谁若想打探一二,地产顾问、咨询师们的回答往往意味深长。
自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实行房改政策以来,中国内地房地产业开始了一种对过往计划经济时代补偿式的增长。强劲的需求支撑了大量房地产企业的存在,目前,仅北京、上海两大城市就有8000余家房地产企业,称得上是鱼龙混杂。
在过渡经济阶段、政府意志尚未完全退出市场的时候,大量土地资源分别掌握在不同利益集团的手中,土地市场缺乏完整和统一的管理。土地政策不够透明,银行信贷的过程中也存有黑洞。于是,官商勾结、黑箱操作,非商业手段在整个行业内部蔓延成风,甚至衍生出各式各样的腐败问题。超资金能力的“圈地运动”成为房地产富豪们的谈资。
同时,房地产概念的上市公司少得可怜,信息披露不公开、不透明。
因此,央行政策的调整,对于其中一些擅长玩资本“空手道”,在一块块地皮、一个个项目间躲闪腾挪的所谓房地产开发商而言,不啻为一记闷棍。可以肯定的是,在新的游戏规则中钻空子不那么容易了。今后何去何从?
未来真正能立足房地产的“标杆公司”,绝不只是方便股东投资经营的一种工具、财产的某种组织形式而已,它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有其客观的成长规律,从过去获取经验,着眼现在并构筑未来。
这个产业,是时候迎来一个理性而规范的“公司时代”了。
我们当然不可能穷尽有关未来房地产界“标杆公司”的种种预测,但还是让我们试着来推想一番。看看你手中的这一家房地产企业,是否有望步入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