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和东软集团所处的“小环境”,非东北那些老大国企可比,但是,假如你就此以为在“特殊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东软与“老工业基地复兴”这个沉重命题根本沾不上边儿,那你就错了。
东软有一份自己的“内刊”—《东软解决方案》。名字很异类,倒是清楚地揭示了其软件企业的特质。那么东软到底为“老工业基地”的复兴提供了怎样的“解决方案”呢?
方向:制造业智能化
《中国企业家》:东软在中国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软件企业,但是我们今天想跟您讨论的命题是:东北作为计划体制“安排”下来的一个重装备制造工业基地,如何重新崛起,作为“旁观者”,您怎么看?
刘积仁:我觉得在传统的装备制造业里面,智能化的程度,信息化的程度对装备的附加价值的提升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如果未来能说东北是一个大型装备制造的一个重要基地的话,首先它应在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的技术等方面形成一个比较发达的研发和制造的基地,才有可能达到这个目标。
方法:软件拉动制造业
《中国企业家》:您说的观点我们也非常赞同,但是对于传统的制造业,如何来实现这个过程?
刘积仁:拿东软来说,我们有“数字医疗设备”,这是东软集团的三大核心业务之一。我们卖任何一台设备都比汽车的价值要高得多:一个核磁共振高档的卖1000万人民币,中档的卖四五百万人民币,一台CT也能卖到两百多万。这里面有计算机要产生计算,要把传感得到的信号,进行计算之后然后存储,最后传播,然后打印出来。做软件是我们的本行,东软不会制造,但是我们为什么能“做”出这个东西?因为我们把设备的图纸大量提供给东北地区的一些企业,像沈阳的飞机制造厂,帮助我们来加工制造。比如CT里面有一个大的盘,那个东西是拿做飞机的车床来做的,极其复杂,真正在中国能找到这种设备的不多。一台大型医疗设备上千个部件,在东北可以解决一半,有特别有力的支持。
《中国企业家》:“软件业与制造业结合”,或者说“软件拉动制造”,这是一个非常美妙的结合。
刘积仁:我们看看南方,比如在珠江三角洲这个区域里面,更多的是电子类的产品,PC的主板、电子设备、家用电器。如果要谈到这种大型装备的制造,你还得到东北来找这些“大轴承”。我觉得东北在这个方面的制造能力,从材料到加工水平,到各种各样工艺的控制,有特别好的积累。问题是做什么样的产品,能够在市场上销售,这个是东北最弱的。
《中国企业家》:东北现在缺的就是像“东软”这类性质的企业—知道设计什么样的产品,把东北的制造能力挖掘出来。
刘积仁:比如东软的医疗设备一年是10个亿的营业额,东软目标是要达到50亿。如果有十个,二十个这样的企业,几十个亿、上百亿的营业额,对于像沈阳这样的城市,也就够分量了,因为它所带动的“配套”会更大。
《中国企业家》:东软选择这个方向,是出于市场意识,还是政府要“帮助传统产业脱困”?
刘积仁:纯粹出于市场的角度。对于东软来讲,应该说难度特别大。目前世界上可以做这种设备就四个国家:日本、美国、德国和中国。四个国家、六个公司,我们是其中一个。当时我们选择这个东西,实际上有风险的,为什么有风险?因为我们国家的政府在计划体制下已经做了几轮尝试了,都没有取得成功。为什么东软要选择这个投资方向?因为东软第一个看中的是“健康”,这是一个特别有潜力的事业。第二个,我们看到在这样一个健康事业里面,大型数字医疗设备从长远上更有发展。我们希望将来有一个东西,“有一个人,从这钻进去了,从那出来,有什么毛病都会知道”。所以我们在这个方面要挑战一下,一定要打破这个壁垒。这个壁垒很厚,打不破你就永远找不到这个位置。我们在东北大学做了6年时间的基础研究,1996年以后,一直到今天,在全国有上千家医院用了我们各种各样的设备,而且开始出口到美国。从这个过程看,我们感受到的就是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制造业模式——我们只是设计,最后我们装一下我们的软件,这叫“虚拟制造”。我们接受了这个模式,从而给我们带来了机遇。
方案:推动区域整合
《中国企业家》:靠东软一家恐怕很难转动东北制造业这部“大机器”?
刘积仁:所以我认为需要更多的民营、外国的资本到东北搞这样一些产业,使这里本身的国有资产和存量资产,更富有价值。实际上,目前在从沈阳和大连一线,已经形成一个有相当规模的数字产品开发企业群了。除了是我们自己国内的企业之外,还有一些国外的公司在这里搞开发中心。大连多一点,大概世界500强已经有了六七个了:GE在那、松下在那、索尼在那、东芝在那,IBM也去了。为什么是这样呢?实际上他们需要很多的制造业,因为制造业已经从传统的机械装备这类制造需求,向电子产品,数码相机、电视机等产品的开发集中。
为什么会成为种种局面?东北这个区域如果从国际化的环境上讲,可能比中国大部分地区要好一点。面临三个国家,日本、韩国、俄罗斯。你在这个地方找上百万人能说韩国话的人,会说日语的人也是一大批。在信息化技术研发的成本上、制造的成本上,和日本、韩国的互补很强。我们过去忽略了一个东西,就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实际上东北是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地方,而我们在人力资源的发展方面缺乏一个特别好的规划。再一个,东北这个地方市场行为不强,品牌意识比较弱,这两个东西对东北是很关键的。最近沈阳和大连在这两个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所以它的信息产业发展比较快。特别是大连,在软件业上形成了集聚的效应。东软在那里也有一个基地。
《中国企业家》:您刚才提到大连在软件业方面要更强一些,那么在未来产业重整的过程中,沈阳和大连应该如何分工?
刘积仁:大连是一个外向型城市,搞研发基地,跟国际合作,大连最有优势。而沈阳在大装备的制造上是一个最好的地方。这两个城市如果把软件业的优势和制造业的优势互补起来,未来应该会发展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