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乐(Xerox)将不再赞助奥运会,北京2008年将见不到施乐鲜红的“X”旗迎风招展了。或者说,施乐已经完全弃守中国了。但是,对于富士施乐(Fuji Xerox)中国CEO张昆来说,“X”并没有消失,“我给富士施乐(施乐还拥有这家合资公司25%的股份)做得好的话,也是替美国施乐赚钱。”
富士施乐是一家1962年成立的老合资公司,由于施乐和富士施乐特殊的“技术共享”关系,张昆成了一位特殊的中国CEO:施乐亏损的时候,他所领导的上海施乐却保持盈利,他是个成功而纯粹的“X”人;而施乐中国转手给富士施乐以后,富士施乐董事长河田义宏和张昆以前就是能谈得来的朋友,他邀请张昆“留下来帮忙”,张昆答应了,并且这个忙一帮已是两年。2003年10月8日,富士施乐宣布增加在中国的投资,并将把日本的复印机和打印机生产全面向中国转移。“我在施乐工作了30多年,假如施乐今天调我到印度或者巴黎,我这个年龄(60岁)还能做的话,我也会去的。”但无论他还将“帮忙”富士施乐多久,毋庸置疑的事实是—中国的复印机市场已是日本公司的一统天下了。
施乐、富士施乐与中国的
“共同线索”
身材高大、笑容和善的张昆此前被掩映在原施乐中国CEO、加拿大人林艾伦的背后,而在施乐中国前财务总监写的《悲情施乐》一书中,也仅提到了“张昆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不过,当2001年4月的新任命下来时,张昆并不感到意外,早在2000年底他就知道有关出售施乐中国的谈判了,“那时候富士施乐的人就来找我了。”
对张昆业绩的承认甚至来自公司外部。2003年10月,张昆和阿尔卡特中国董事长戴伯松、家乐福中国总裁施荣乐等10人获得了外籍在沪人士最高奖—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2001年张昆就获得了“白玉兰纪念奖”。记者问:“你把自己当作上海的荣誉市民吗?”技术出身、说话实在的张昆说:“以前我的工作签证每年签一次,获得纪念奖后就每两年一签,这次据说可以给我签5年了。”
自1994年张昆来到上海施乐任总经理、到2000年施乐“卡纸了”的时候,上海施乐实现销售收入8.3亿元,利润翻了10倍。这也为施乐中国的转手争取了一个好价钱(5.5亿美元)。富士施乐认为中国市场是“一块未经雕琢的钻石”,张昆两年来继续使富士施乐中国达两位数增长—又为中国公司争取来了新增资(5、6亿美元),而且将发展成富士施乐的全球生产基地。
张昆自己也没想到会成了施乐和富士施乐以及中国的一道“共同线索”。富士施乐派了很多人到施乐学习,“找不到一位高管没在美国呆过”,这也成了日后富士施乐解释其企业文化时都说它是一家“美国化的日本公司”的理由。80年代初,张昆在洛杉矶的时候,河田义宏正好在办公室楼上,“在西方看到东方人,就主动介绍认识了。”来国内后张昆和河田义宏也有过一些接触,“前几年他有时候经过上海,我们会一起吃饭,他喜欢吃大闸蟹。河田义宏后来负责中国的业务,没想到我们又碰到一起了。”
至于和施乐最近三任CEO的交道,张昆告诉本刊记者,“保罗·阿莱尔每年都来一次中国,帮我们做一些新产品引进,但中国并没有放进施乐的重点名单中。我和理查德·托曼(1997年-1999 年)接触不多,女CEO安妮·马尔卡希2000年上任后,就把施乐中国让给富士施乐了。”张昆之所以留下来,“主要是觉得一件事情还没做完,我又没有道理说要放弃,跟富士施乐也都是认识的人……这是一个自然的过渡。”
“新施乐运动”
2003年10月8日,第二次访问中国的富士施乐总裁有马利男也是一个“X”人,他曾在美国施乐和富士施乐的另一合资公司Xerox International Partners工作了6年。这次有马利男宣布,富士施乐将把亚太区总部从新加坡正式迁往上海,到2006年将投资5-6亿美元扩大在中国的生产和研发,生产基地90%转移到上海和深圳。
张昆不认为富士施乐在“中国制造”的步伐上已经晚了。由于日本的复印机、打印机市场已经饱和了,而中国的年增长率仍达10%以上,“如果富士施乐到中国生产,成本又低,又有人才和资源,又可以生产中国人需要的产品,当然会很有好处的。”同时,“如果施乐在这儿没能力赚钱而富士施乐能,我觉得比较能想得通。中方在上海富士施乐也投资了20%(深圳厂是独资),我一向的态度就是公平,我绝对不会让你占便宜但也不会让你吃亏。”
富士施乐从成立起就着眼于日本国内市场,开始是直接销售施乐复印机,待发现日本的秘书小姐要踩着木盒子才够到7000型号的按钮时,富士施乐针对具体需求发起了一场“新施乐运动”,并获得日本质量最高奖—戴明奖。但富士施乐能在中国成功发起一场“新施乐运动”吗?张昆说,富士施乐会逐步将所有系列的产品转移到中国生产,同时向全球供应,上海也将为富士施乐的硬件、软件开发中心。
明年初富士施乐将推出一套系列产品(每分钟复印15页-28页-35页),“在开发的时候将组织一个包括电子、机械、耗材等的工程队伍,每个队伍都会有上海富士施乐的工程师参与。如果本土工程师还不太懂,就让他演配角,如果他在这个领域经验都不错了,就让他演这方面的主角。”这是第一步,“可能下一个产品不需要从头设计,只把原有的做一些改进,那时候差不多全是中国的工程师来做。”
技术的活儿对张昆当然不是难事。学电子工程的他先在施乐的设计部门,后来参与对个人电脑的研究—要知道,鼠标、以太网和激光打印机等都是在施乐诞生的。1983年张昆被聘为联合国电子技术顾问,到不同的国家讲最新的电脑趋势。时至今日,张昆最佩服的一个人还是王安(电脑),“提到他的名字我都很得意。”来到上海以后,“想办法怎么减少成本,改进产品功能,我把上海施乐的底子打得很好。”
施乐曾经在《华尔街日报》刊登整版的形象广告:“世界上最大的复印机制造公司的确正如你所想象的,但又不是你所想象的。”张昆对本刊记者坦承,“当年施乐出售中国公司,我个人心里是很难受的。施乐的问题不是产品的问题,也不是人的问题,而是在财务管理上……不过现在施乐又恢复赚钱了。”“有一天它再把中国买回来?”“应该不会了吧。”
年轻时张昆很喜欢运动,现在有空快走路,他不打高尔夫球,“跟我个性配合不起来,我这个人看起来慢腾腾的但个性很急。”富士施乐在中国也很着急,董事长小林阳太郎说过,“每个人都知道中国市场的意义,我们的竞争对手佳能、理光、东芝、夏普等增长都很快。”如今已是日本公司一统天下的中国复印机、打印机市场,留下来的“X”人张昆还将在富士施乐续写新的篇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