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公司安排我到瑞士洛桑学院(IMD),参加一个为期21天的高阶主管进修课程。洛桑学院位于日内瓦湖畔的洛桑市,是欧洲最著名的管理学院。学校没有大学部,只有MBA、EMBA以及一大堆特定功能的短期课程。
班上有42位同学,来自21个国家。因为IMD的国际化色彩,BenQ每年会选派1到2名主管到IMD上课,这种传统已经持续5年。
班上来自东方的同学不多,除了我之外,三个同学来自日本,一个来自新加坡。来自新加坡的同学是雀巢新加坡总经理。雀巢是个瑞士公司,总部就位于离洛桑不远的一个小城市,选派高阶主管到IMD进修是雀巢行之已久的人才培育政策。三个日本同学,两个来自小松重工集团,一个来自富士通。选人到IMD上课也是小松的培养政策。
由于学员的求学经历丰富,对课程要求的品质较高,这对授课老师形成极大的压力。每周一次的教师评鉴,让学员们帮上课的老师打分数,班主任还会跟同学交换意见。评鉴不佳的教授,会被剔除在下一次授课名单里。这样直接有效的评鉴压力,促使着老师不断地进步,不断地与外界实际环境接触,到企业访问,作企业咨询,以提升自己知识的含金量。
在所有精彩的课程当中,只有一堂课的教授,能让一群沙场老将正襟危坐,像小学生一样全神贯注地盯着老师。这是一个哈佛的经典案例,案例讨论美国最大的医疗器械公司,一家排名在百大的企业。由于执行业牛耳过久,整个公司逐渐老化,丧失竞争力,一直到出现一个总裁,做了许多举措,扭转了整个公司的颓势。就像是IBM的前任总裁郭士纳,使IBM这只大象会跳舞,扭转了IBM的命运。而这位总裁,就是我们的授课老师,在他退位之后,选择云游四海,到全世界各国的EMBA学院讲学,继续贡献自己的知识。
面对这样一位业界前辈,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哈佛个案,拿来倾囊相授,使得这一群自以为是的老板们,尽褪骄傲的态度,重新变成空杯心态,必恭必敬地吸收知识,整个课堂充满着如沐春风的味道。下课之后,我找了个空档去问这位可尊敬的长者,是怎么样的机缘之下来学校教书,需要准备多少,在退休之前就计划好了吗?他告诉我说,在退休之前由于工作繁忙,一直无暇顾及退休之后的生活。一直等到退休之后,过了两年无所事事的生活,觉得日子过得实在索然无味,才想到要将自己在职场上大半生涯的经历,拿来教书。教书的日子很充实,因为有所付出,又很轻松,每天生活在风光明媚的校园里,跟一群年轻人一起交流,非常愉快。每隔两年换一个国家,换一座学校,享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这样的退休生活,让他过得很快乐。他又说,早知道退休之后教书,是如此之愉快,他一定会在退休之前早作准备,在平常工作之余,就会有系统地整理自己的经验,充实自己的教材内容,让学员们的收获更多。
跟这位前辈聊过之后,我也确定了退休之后的生活,就是像他一样,能够到不同的学院去教书。这样想了,就渐渐把演讲、教书和写专栏变成兴趣,工作有时候似乎倒变成“副业”。周一到周五上班工作,周末在家总结,有时候觉得认真工作,使工作有成绩,甚至是为了得到一些经验,一些好题材来写专栏。想想,有点本末倒置。再想想,人生不就应该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