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河北、湖北、四川……2009年,中国乳品企业掀起了一场前仆后继、声势浩大的牧场建设,展示着中国乳业“知耻而后勇”的壮志豪情。
然而,也有些业内人士却对这种“大跃进式”的牧场投资抱持审慎态度。这些乳企是在作秀还是实干?这一轮“大干、快干”能解决乳业的深层次问题吗?又是否能够持续?一名乳业专家说,在这场“大跃进”背后抽鞭子的,是一条三聚氰胺事件后13个国家部委联合制定的“要求乳制品生产企业基地自产生鲜乳与加工能力的比例要达到70%以上”新规(以下简称“13部委新规”)。而问题是,这条新规,真的能起到效果吗?伊利、蒙牛:牧场PK
伊利和蒙牛的PK,总是中国乳业最精彩的大戏。
三聚氰胺事件后,伊利、蒙牛拼销量恢复、拼广告投入,这一次两家又飙上了牧场投资。2009年初,蒙牛宣布将建设20个超大规模的万头奶牛牧场,每个牧场预计投资3亿。伊利也很快做出反应,宣布投资2.5亿元用于原奶项目建设,同时还将在东北地区尝试推广“奶联社”模式,推动当地奶牛养殖业的发展。
蒙牛、伊利在奶源与产量上的矛盾是行业中较严重的,因此他们奶源建设的蓝图,也成了行业转型的一种标志。另一方面,根据“13部委新规”,乳企进行奶源建设是势在必行,甚至是迫不得已的。
不过,二者可能遇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蒙牛前半年为了尽快恢复销量,不惜重金投入广告宣传,资金链一度十分紧张。因此,前半年的牧场建设究竟进展如何令人担忧。
此外,蒙牛与牧场的关系一向扑朔迷离。甚至有业内人士宣称“蒙牛资产里没有一头牛”。如今,牛根生也声称将发展牧场业务的重任交给了老牛基金和KKR参与投资的现代牧业。即将建设的20个牧场也与现代牧业或有紧密联系。资深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现代牧场的目标是两三年后上市,显然,这一切只是为上市而进行的“跑马圈地”。
伊利也有相似的问题。无论是过往恩怨还是行业竞争的必需,伊利势必和蒙牛PK到底。然而,与如今背靠中粮的蒙牛斗,伊利很可能仍将投资重点放在营销上,从眼下如火如荼的争夺世博会赞助商身份便可见一斑。而伊利以往的牧场投资也多半是“雷声大、雨点小”,如今,能否实现本质性突破,仍有待观察。
新希望
磨砺7年,再接再厉
有业内人士说,新希望乳业将是中国乳业的一匹黑马,这部分源于他们对新希望乳业一向坚持投资牧场的欣赏。
“先市场、后牧场”是一些乳企爆炸式增长的捷径,但新希望乳业却是个例外。自成立起,新希望便一直坚持鲜奶发展和可控奶源基地建设,目前已在全国拥有11个奶源基地,10个直属牧场,纳入新希望乳业奶源供应链的可控奶牛15万头,年收奶量近40万吨。此外还拥有新希望示范牧场,位于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洪雅,占地150亩,投资4500多万元,存栏荷斯坦奶牛1500头,平均头年单产达7000公斤。
2009年6月,新希望乳业再度宣布,将对旗下的四川洪雅牧场进行扩容,还对部分拥有奶源基地的品牌进行收购,投资将高达2至3亿元。
“新希望之所以一贯坚持投资牧场,一方面是刘永好对‘扎根土地、做实奶源’的信仰,另一方面,也因为新希望集团业务多、资金宽裕。投资风险高、收效慢的牧场,也不怕资金链断裂。”王丁棉分析说。
光明、三元:再辟版图
三元是在三聚氰胺事件中相对受益的角色之一,而光明也是同行中恢复较快的一家。这两家二线阵营中的企业在2009年也都展开了新一轮的奶源基地扩张。
近日,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在武汉考察时透露,光明乳业将投资约1.8亿元在武汉建设6000头规模的奶源基地,并使之成为国际一流的现代化牧场。“这是光明近期的重要投资之一。”光明方面表示。
而在三元接管三鹿后新成立的“河北三元”也将以自建奶源基地为主,计划用2-3年时间筹资15亿元自建养殖基地,形成2万头乳牛的奶源基地。
乳业专家陈渝表示,这两家企业一向以稳健著称,都拥有相当规模的可控奶源。例如,光明的奶源结构由自有牧场、合作牧场和承包租赁的养殖小区组成。其中自营规模牧场21家、合作规模牧场500家,占奶源供应结构的大部分。而这一轮投资,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三聚氰胺后的市场机会。同时,这两家企业也都有较多的牧场建设经验,新牧场建设相对令人放心。
TIPS
拷问奶源大战
这一次的奶源大战,一些共性问题不容忽视。
首当其冲的,是乳品企业是否做好了“打硬仗、打持久战”的准备,而不是为了宣传作秀。其次,乳品企业是否具备“跑马圈地”的能力,能否解决资金、技术上的短板问题。
此外,更关键的问题是,“13部委新规”或将面临尴尬——如果真的实现这一比例,那么广大奶农的生计该如何保障?是否今后中国的奶农群体将大幅萎缩?
何况,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很难实现的比例。有人形容,如果让蒙牛实现这一比例,它花掉所有上市融来的资金或许都不够。那么,在牧场投资问题上,乳品企业究竟该如何把握方向?如果新规定可操作性不强,那么一旦乳业大战再度掀起,还有多少乳品企业能坚持守住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