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文萃主管的凯雷亚洲增长基金是亚洲最大的增长基金投资平台之一,对一切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的低于7500万美元规模的优秀民营成长企业伺机而动。
这是凯雷在中国市场上最为活跃的一支:祖文萃2007年一举投下的9个中国项目几乎分属9个不同的行业领域;在过去的两年中,祖文萃带领的亚洲增长基金团队总共投了21个项目,其中13笔交易发生在中国。
5月14日,凯雷亚洲增长基金主管祖文萃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讲述凯雷对中国创投市场的判断及投资策略。
Q = 《中国企业家》
A = 祖文萃
凯雷亚洲增长基金现在在中国投资的战略和领域偏好是怎样的?
很多PE基金进中国,是先设定一些感兴趣的领域,然后在这些领域里找好的项目。但我们觉得不应该是这样,因为往往外来的投资者对当地市场不一定足够了解,它所假设的好的行业不一定成立。凯雷的战略是反过来的:我们不设定行业,而是先去看,本土的哪些企业家是最成功的,然后去看他们是怎样成功的,他们从事的是哪些行业,这个行业是否还有机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这个战略是我们适应中国本土之后总结出来的。我们目前投的比如零售、保健、能源、媒体、教育,这些市场机会都是中国本土的企业家自己找到的,而且多数跟国际金融危机没有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不管是次贷也好别的危机也好,我们的战略都不会受影响。
去年我们在中国的9笔投资,这9个公司几乎分属9个不同的领域,这恰好可以体现我们的战略:我们跨行业和领域寻找最好的企业家。
外资PE大量进入的同时,本土PE也在迅猛崛起,你怎么评价与新生的本土同行之间的竞争?
中国现在的PE市场阶段大致相当于美国15到20年前,也就是凯雷刚诞生的阶段,不过中国不再需要走这么长时间,中国会把这段历史缩短到5年。我们面临的这个市场是,中国本土PE也飞快、大量地诞生,国际基金也是一下子大量进入。
中国本土的PE团队大致可以分成几类,一类是在国内自己做起来的、已经操作了较长时间、很有经验的投资者;第二是本来在大的国外PE里面做过,现在自己出来募集资金和筹备运作,可能只成立了一两年;第三种更新,是一些政府支持的,或者有金融界、银行背景的产业基金。
从行业来讲,中国本土PE的崛起是非常好的趋势,这说明这个行业在中国诞生之后,又走向了第二步——扎根和增长。放眼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当地做得最好的都是本土PE,凯雷的投资力量现在遍布全球,但最早也是从美国起家。
对凯雷来说,本土竞争者的出现让我们有压力,但对我们来说也是推力,逼着我们不断改进,力求更加本土化。同时,竞争者的进入也恰好说明PE行业的前景很有吸引力。
就PE行业而言,每一只基金、团队和集团都有各自不同的资源,寻找投资机会时也会考虑与项目的互补性。有的企业需要的资源是本土PE更容易满足的,也有的企业可能需要全球、全亚洲性的资源,这是凯雷能够提供的,所以也不意味着市场就缩小了。
中国的PE市场的游戏规则跟美国或亚洲其他市场相比,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第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刚才所说寻找项目的路径。按照行业来找投资项目是成熟的理论,因为市场成熟,可以分得很细,PE可以根据不同行业设定专业团队。但中国市场的特点就是尚未完全放开,很多行业也刚刚开始,投资机会非常分散。
第二,成熟的资本市场能给PE提供多样的投资方式,在美国,很多PE在投资时都是采用LBO(杠杆收购),债券和股权合作完成投资。但目前中国资本市场还无法实现LBO,我们投项目通常是只用资本去投,不能借助银行举债等方式。
第三个不同是增长率,这可能是最大的不同。美国市场很多企业已经不怎么增长了,但它可能现金流很好,如果把资产重新整合一下,也许能看到新的价值。所以PE在美国投资的出发点通常是重组以实现盈利预期。但中国市场仍然增长飞快,很多企业每年有30%到100%的盈利增速,而且还将保持一段时间。
第四个不同是在企业管理人才上。美国的多数行业已经历经几代人,市场有大量经验丰富的管理人才。但中国有些行业刚刚起步,我们所能找到的企业家自己就是先锋者。作为PE,不能认为自己能够先买一个公司,然后再把一个更好的管理团队放进来,你应该一开始找的就是最好的管理团队。
是以下5个标准而不是企业所处领域
决定着凯雷亚洲增长基金的投资
规模
公司有没有一定的收入和盈利规模。
速度
这个公司是否找到了一个快速成长模式,能保持30%到100%的年增长率。
领先性
这个公司在行业里是否是领先者,处于前三位或前五位。
资源互补
这个公司的未来成长中,凯雷的全球化资源与视野能够帮上忙。有的公司可能能赚很多钱,但不一定会用到我们所能提供的资源,那么这也不是我们应该去投的。
伙伴关系
凯雷要能够跟这个公司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有很多民营企业非常家族化,它们的发展中可能只需要资金,不希望对一个PE完全地敞开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