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球为市场,中集集团可能寻找到那些仅仅面对本土市场的公司所看不到的广阔空间
作者: 周展宏
中集集团(股票代码: 000039,200039)副总裁吴发沛一见到记者,便递过一篇有关半挂车的报道。该报道认为,中国的半挂车市场已经没有多少增长空间,一些企业盲目扩大产能并不明智。吴发沛对该文的关注不足为奇,因为中集最近收购了一些中国的半挂车企业,文章明显是冲著中集而来的。
2004 年,中集集团每股收益达 2.37 元,居中国沪、深两个证券市场所有公司之首,被称为沪、深“第一股”。但是,今年对这个“第一股”不利的传言此起彼伏: 裁员、欠薪、盲目扩张等。裁员、欠薪之类的传言很快就不攻自破了: 所谓裁员只是中集用工的季节性调整(参见本刊 2003 年 9 月号《中集: 世界第一的玩法》),而欠薪则是因为中集在会计制度许可的范围内计提了工资,但为了应对行业周期性变化,其中部分工资留在了公司的账上,并没有直接发给员工。
然而,关于中集能否持续增长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止。吴发沛把市场的争议归结为对中集集团的五个不理解。第一,不理解中集的所有业务都是从全球市场出发的,而不是仅仅考虑中国市场。第二,不理解中集的产品是多元化的,不能简单地分为集装箱和半挂车两个产品。像集装箱,就有干货箱、冷藏箱、灌装箱、特种箱,等等; 半挂车也有好多种。另外,中集还有堆场服务、木地板、零部件等业务,这些业务对应的市场不尽相同,不能一概而论。第三,不理解中集的生产经营方式。中集是订单式生产,生产周期也就 1~2 个月,因此汇率或者原料的价格波动不会对中集造成根本性的影响。第四,因为有以上三种不理解,所以市场不理解中集怎么赚钱,怀疑中集做假账。第五,不理解中集作为“负责任的行业领导者”所坚持的商业道德,即维护行业的健康发展,让所有参与者有利可图。
吴发沛认为,中集集团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两方面的能力: 一是形成了以中国制造为依托的全球化营运体系; 二是“相关多元化的产品结构已经形成”,年营业收入超过 1 亿元的产品系列不下十种。尽管如此,以中集集团现有的资产能力,年销售收入应该在 300 亿左右(2004 年销售收入为 266 亿元)。因此,如果要保持高增长,公司必须有新的投入,包括新的投资或者并购。而对于是否还有新的并购的问题,吴发沛则不置可否。当然,吴也坦言,公司不可能每年保持 2004 年那么高的增长速度(2004 年中集集团的收入和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 192% 和 350%),因为这需要机遇。
吴发沛告诉《财富》(中文版),由于贸易全球化、运输集装箱化和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这三个因素,去年给中集贡献了 50% 以上收入的干货箱仍将保持平稳增长,而其他的产品则要看具体情况而定,如冷藏箱就与全球的农产品贸易有关。半挂车是中集的新业务,在中国受到道路标准的限制,目前的市场空间并不大,但中集在美国的半挂车业务不久前却传来捷报,在美国的半挂车工厂已经实现盈利。吴发沛说,“我们美国工厂今年的收入有望达到 7,000 万至 8,000 万美元,而且这样一个规模在美国只能排在行业的第十名左右。”
美国工厂的盈利对中集集团的意义,不仅仅是打开了一个新的市场,而且在于再次证明中集集团已经掌握了以中国制造为依托的全球化营运体系。以全球为市场,中集集团也可能寻找到那些仅仅面对中国市场的公司或者人士所看不到的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