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求能源的中国正在做人们预期它会做的事: 成为全球石油大国
作者: Daniel Yergin
当今,在世界各地商学院和公司高级经理人的办公室中,一些与石油有关的最热门问题都与中国紧密相关。中国对石油市场的影响有多大?除了商业竞争的加剧,中国对能源供给的推动会不会导致别的问题?会不会造成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要知道,中国不仅填充了沃尔玛(Wal-Mart)里的货架,而且还是美国政府债券的第二大持有者。
对于去年需求的激增,全球石油业准备不足。全球经济增长率达 5%,推动世界日石油消费量增加了 250 万桶,增长幅度是 1994 至 2003 年平均增长幅度的两倍多。该增幅的一部分─大约 50 万桶─来自美国,主要是来自汽车用油的增加。然而,有 93 万桶即约占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量的 40% 是中国造成的。原因不仅仅是汽车。中国正面临煤炭短缺和灯火管制的危险,而石油是这些问题的速效解决办法。
中国对如此快速地陷入对国际原油市场的深深依赖十分不安。12 年前,它还能实现原油自给; 而现在,它却成了世界第三大原油进口国。今年,中国有一半的石油要靠进口。难怪中国领导人担心能源短缺会威胁经济增长,他们采取了“走出去”的战略。中国的三大石油公司正夜以继日地奋斗,力图成为世界原油市场的玩家。从安哥拉到澳大利亚,为了加入这场游戏,它不吝付出高额的美元。
让中国借助正使其成为经济强国的全球贸易体系解决自身问题,总比它依靠军事力量来解决为好。但西方有人担心,中国会通过其石油公司的扩张来加强政治影响力。一些中国战略家预测,冲突迟早有一天会发生,美国会动用海军阻止石油运往中国。
总的来说,眼下中国的所作所为与任何渴求石油的国家、特别是一个拥有完善石油工业的国家并无不同。中国正在参与合作、采购储备,为了保证未来石油液化气供给与别人洽谈合同、推销油田服务,在世界各地开发项目,还大量购买石油。可以相信,一家中国石油公司如进入伊拉克,会同一家甚至更多的西方公司合作。
但是,石油问题若是与外交政策搅在一起,便有可能出现利益冲突。中国已经前往美国公司不能去的地方去找油了,比如苏丹,中国在那里生产的石油最多。又比如伊朗,中国已经同它签订了价值 700 亿美元的天然气合同。其他国家的公司也同伊朗签有协议。但中国拥有联合国安理会的否决票,而安理会有可能要在明年最终解决伊朗的核问题。
在中国的邻国,也存在很严重的地缘政治问题。哈萨克斯坦为了抵消俄罗斯的影响而欢迎中国的投资。对提议中的将西伯利亚石油输送到亚洲的管道争论不只是个商业问题,它反映了中国、俄罗斯、日本之间的敌对和猜忌。从中国人在东海同日本有争议的水域开采天然气所引起的中日摩擦中,可以更明显地看到这一点。
但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原油有一多半还是从商业框架下获得的。中国石油公司的性质有助于实现这一点。其中两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从政府的石油部门分离出来的。另外一家即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它创办的目的是在近海石油开发中担当西方公司的合作伙伴。这些公司部分为中国政府所有,当然要对中国政府在能源安全方面的利益负责。但它们在过去几年中全部进行了首次公开募股,因而也要满足追求盈利的机构投资者的要求。走进这些公司的总部,你看到的不是鼓舞人心的标语,而是闪动著纽约证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最新股价的显示牌。
这些公司想在世界市场上加快步伐,但它们还是新手,还在努力寻找提高竞争力的办法。眼下,从它们所取得的进步中获益的是西方投资者。他们借这些公司对能源乃至中国经济施加影响。
勿庸置疑,确保商业竞争不变成更严重的敌对或冲突,符合中国和美国的利益。两国在能源技术、节能、环境以及保持不断增强的相互依赖关系方面,有著太多的共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