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给予了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高度的政治肯定
作者:赵民
2002 年 11 月 24 日,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家的社团──全国工商联换届改选。面对济济一堂的最有影响力的中国民营企业家们,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他们:这是中国叁代民营企业家的突出代表。
中国自 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企业家的形成和演变总体上可以分为叁条主线:民营企业家、国有企业的企业家和外商在华投资企业的企业家。我们先来谈谈中国的民营企业家。
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可以分为叁代。
第一代中国民营企业家自 1981 年中国第一家批准注册成立的个体工商企业(是在北京的一个餐馆)开始,真正兴起是在 1985 年以后的城市体制改革年代,结束于 1991 年底。前后整十年,高峰发展期六年。第一代中国民营企业家早期创业十分艰难,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发家史从人民币几百元甚至几十元开始,大多从事拾遗补缺的服务流通行业的工作,如开餐馆,卖冰棍、长途贩运服装等,没有丝毫核心技术和竞争力。一直到 1985 年,第一代民营企业才以群体的姿态出现,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在这个阶段,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所创办的企业开始突破年销售收入人民币 1 亿元,例如四通公司。这代企业家的个人素质总体上而言是:年龄过叁十、学历没本科。从创业动机看,大多数人是因为和当时处于强盛时期的国有企业机制不相融,在传统机制下没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于是自己创业,可以称之为半自愿、半被动的“非主动创业”。从他们企业发展的规模而言,当时他们成功的标志是被人称为“万元户”,在现在这相当于有人民币 50 万元。
随着 1992 年小平南巡,中国第二代民营企业家诞生。这就是现在经常被各类媒体报道的、在行业中领先的民营企业家中最主要的群体。由于他们的出现,1995 年以后,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群体逐渐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到了 1998 年,第二代企业家群体已经全面占据上风,完成了中国民间产业资本、民营企业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在群体素质上,第二代民营企业家有了突出的改善:一批来自政府机关、国有大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这四大“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的大学生(1982 年以后大学毕业)受南巡讲话精神感召,或被随之而来的经济发展浪潮吸引,进行主动性地创业。和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不同,这批人工作已经超过 5 年,有相当的社会经验和人际关系,有一定的启动资金实力,有的在原来的部门中还有一定的技术地位、客户资源、甚至团队管理经验。所以,他们在辞职“下海”创业过程中,无论从起步,到资源,还是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都是第一代民营企业家所不能比的。从 1992 年到 1995 年,短短的叁年,第二代民营企业家迅速形成了一道崭新的风景。值得一提的是,第二代企业家群体还开创了中国很多的新行业,填补了很多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空白。从年龄上而言,第二代民营企业家大多 30 岁上下,是人生而立和企业而立同时进行。第二代民营企业的代表企业很多,如托普、中国国际期货。2002 年和 2003 年是一大批民营企业成立十周年的年份。
第叁代民营企业家是和海归留学生及高科技相关联的。1998 年北京“两会”(人大和政协会议)期间,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提出了“一号提案”,呼吁推动中国的风险投资,从而带来了新一轮创业高潮。大批在国外生活和留学的留学生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强劲季风下,怀揣国际风险投资家的百万、千万美元,携带着国际先进的核心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回国落户高科技创业园创业,成为第叁代民营企业家中的主体之一。与此同时,大批在校硕士、博士毕业以后,在国内风险投资资金的支持下,利用他们在校时的科研成果或其导师的科研成果,毅然决然地扯起创业的大旗,成为第叁代民营企业家的另外一个主体。第叁代民营企业家的第叁部分组成成员是外企业职业经理人。部分外企中层管理人员在具有较为先进管理体系的合资、独资企业中浸淫多年,掌握了相当的客户、技术、管理经验,在上升到一定职位后,由于各种原因,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这些人中不少人也是受到了风险投资的鼓励和支持。
这叁种人汇总而成的第叁代民营企业家,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高起点:“学历高、技术高、管理起点高”。这样高起点的直接结果是,这些企业都直接和资本市场挂钩,办企业的目的就是为了上市卖企业,办企业开始在中国成为“养猪”行为(把企业办大,就如同把猪养大,办大了,就上市卖掉)。由于风险投资介入的原因,第叁代民营企业家在创业之初,从纸面上已是百万富翁。可以想象,从 2003 年开始到 2008 年将是第叁代民营企业家渐领风骚之时,典型的如搜狐的张朝阳。
在 2002 年 11 月 15 日结束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会议上,“叁个代表”写进了党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也前所未有地得到了政治高度的肯定。这种上层建筑的推动,必将带来民营企业的新一轮发展高潮,叁代民营企业家老中青竞技商场,好戏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