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MBA 教育越来越像一门热门生意:官方的鼓励信号越来越强烈,有实力的加入者越来越多,中国的年轻人也越来越急于通过读 MBA 来实现“鲤鱼跳龙门”
作者:彭晓红
然而,要想一下子弄清这门生意的“业态”却不容易。中国的工商管理教育的模式十分多样化:主要的中国大学如清华、北大都设有 MBA 学院。受到教育部承认的超过 60 家,分布在中国 27 个省;中外合作的 MBA 项目和学院,如北大国际 MBA 项目和中国目前唯一的独立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各类境内外机构依托大学的师资、设施和号召力举办的 MBA 研修班;少数境外教育机构在国内独立运作的项目等。其中采用后两种模式的项目规模很小,且大多不为主管部门认可。
11 年前 MBA 在中国诞生的时候,一年的招生数字仅百余人。到 2001 年,全国招收 MBA 学生 12,173 人。根据北京市教委公布的数字,2001 年仅报名参加北京地区院校 MBA 联考的人数就首次超过万人,比上年增加近 3 成。截至 2001 年底,包括企业管理人员在职攻读 MBA 学位的学生(EMBA)在内,中国被认可的 MBA 累计招生人数为 4.7 万人,毕业生总数超过 1.5 万人。同时,MBA 报考热仍在逐年升温。
中国 MBA 教育的学时大多数为 2 年,每个学生的学费 4 至 10 万人民币不等。声誉较好的 MBA 学院通常依托于人们认同的着名高校,如清华、北大、上海交大、中山大学等。但也有例外,中欧是国内唯一入选国际权威媒验所做的工商管理教育排名的学校。
教育部承认的 62 家高校 MBA 实行一种奇怪的联考制度(GRK)。考试的科目一样、分数线统一划定、各高校选择标准一致。而国家教育部门在 MBA 核心课程设置指导上,强调“大一统”。其结果是各试点院校的 MBA 课程没有特色。一些试点院校在 MBA 教育管理验制上存在问题,部分试点院校还常常受到过分追逐经济利益的指责。更重要的是,这些学院教学经验丰富的 MBA 教师不多。一些学校教师无法进行案例教学,他们的授课水准与学员和企业希望的相去甚远。
即便如此,着名大学的 MBA 考试竞争仍然 常激烈。2002 年 4 月,北京一家名为“启航”的 MBA 备考服务中心调查了一些举行联考的名校的录取情况:北大的竞争最为激烈,清华、人大分列二、叁位。北大面试淘汰率达一半,清华也高于 30%。这家公司还调查了 MBA 考生及录取分布情况:2002 年全国 MBA 考生有 5 万多人,在全国 62 所 MBA 招生单位中,报考清华者有 4,482 人,比例达全国考生总数的十分之一,但最后只有 480 人被录取。
近来,教育部不时透露出要改革此类有中国特色的 MBA 教育的信息。显然,改革的方向就是与国际接轨。在这种情况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北大国际 MBA 作为国内的最早的实践者的经验尤其值得重视。这两家学院均要求 GMAT 成绩作为入学条件,而非所谓国内其他商学院的 GRK 联考,两校均采用全英文教学,教师队伍国际化程度较高。
按国际通行的评价 MBA 学校主要标准之一──毕业生起薪──来衡量,这两所学校的“产品”显然更受欢迎。平均年薪在 20 万左右,远远高于国内 62 所大学所培养的 MBA 的薪酬水准。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由上海市政府和欧盟在 1994 年共同创办,当时被认为是中国 MBA 教育的“特区”,由于其中外合作性质和全国际化的办学方式,所颁布的学位直到 2002 年初才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认可。但显然, 经过近 8 年的探索和实践,中欧已享有了一定的国际声誉。中欧在国际权威刊物进行的评选中,不仅在中国大陆所有的商学院中排名第一,还取得了亚太区第 5 名的成绩,其为高层管理人员设置的 EMBA 项目,在英国《金融时报》的排名中取得了全球第 29 名。2002 年《金融时报》对全球 MBA 排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进入全球 100 强,名列 92 名。其短期课程被评为全球第 45 名,亚洲第一。
中国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学者、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吉从 2001 年起担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执行院长。刘吉认为,中欧国际商学院着力培养的不是“企业老板”而是企业的经营者。由于中欧很长时间没有全国认可的学历文凭,它的 MBA 毕业生进入国企时不被承认,因而初期更多地流向了外企。近两年来,随这中欧名声渐大,以及国内企业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开始选择国企和民营企业。“好在 MBA 是一个面向市场的教育,市场已经承认了我们。我们的学费很高,但还有很多人报名,因为他们毕业之后,受到了很多大企业的欢迎。不仅市场承认我们,同行也认可了我们。我们和世界各国很多有名的商学院交换学生,”刘吉说。
为保持国际化特色,中欧现在已经开始招收外国学生。2002 年的新生中海外学生占 15%,他们来自美国等 15 个国家和地区。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张国华教授承认,MBA 教育已在中国呈现“完全竞争状态”,“今后中欧曾走过的这条道路势必‘车水马龙’,日渐拥堵。换句话说,中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逐步丧失原有的独特优势。”
此前,曾有一种说法认为,中欧不是一所真正的商学院,因为中欧创办之初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长期教授。张院长对此有自己的见解:“中欧的一个重要成功经验是,我们一直坚持以国际价格在国际市场聘请最好教授。中欧的教授分叁种,一是访问教授,二是核心教授,叁是长期教授,一个长期教授的成本是访问教授的 3 倍左右。所以,前些年中欧主要发展的是访问教授和核心教授,但即便是访问教授,每(天)的酬劳也在 2,000 至 3,000 美元以上。”
张院长说,正是这样的一个策略,使中欧在当初有限的资金条件下,达到了真正自主的国际化师资。事实上,除吴敬琏的“中国经济”和经济法专家江平教授的“经济法”,中欧的课程基本上都有来自欧美一流商学院的教授任课。张国华介绍说,为保证成为国际一流的商学院,中欧正下大力气建设自己的教授队伍,今年属于中欧自己的长期教授将达到 20 名。
以去年为例,除去各种渠道的捐赠之外,教学项目中能为中欧赢得利润的是两个大项,一是 EMBA 项目,一是短训课程。据了解,中欧现有 EMBA 班 7 个,每班 60 余人,而每人学费为 19.6 万人民币。如此算来,一个 EMBA 项目即可为中欧带来近 8,000 万的收益。再加上 7个短训课程一年 4,000 多万的学费收入,中欧去年的全年收入当在 1.2 亿左右。
北大国际 MBA 创办于 1998 年,由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美国国际教育联盟合作办学。它是北京第一个经国务院学位办和国家教委批准,可授予境外学位的中外联合办学项目,合格的毕业生将被授予美国商学院联合会认证的 MBA 学位。
北大国际 MBA 全称是北京大学中美合办北大国际 MBA 项目。执教的美方管理学教授均为取得博士学位的美国商学院全职教授。他们从 1,000 多位美国教育联盟商学院中选出的。他们的教学与研究涵盖了管理学的各个领域。许多教授已有多年的教学经历,并在管理类第一流的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美国专业管理协会的成员,如美国会计协会、美国管理协会、 国际管理协会、营销科学协会等。 MBA 的部分课程也由从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教授承担。北大国际 MBA 的教授如林毅夫、海闻、周其仁均为中国知名的经济学家。
北大国际 MBA 项目每年招收全日制班和周末班各 40 名,高层管理班 100 名。全日制班学制约为 18 个月,通常每学期 10 周,上 4 门课;周末班学制约为 26 个月,通常每学期上 2 门课。采用最新的国际通用工商管理教材,除个别有关中国的案例外,其它课程全部英语教学。学习合格者授予美国福坦莫大学 MBA 学位。北大国际 MBA 项目要求具有学士或学士以上学位并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以及 600 分以上的 GMAT 成绩。2002 年全日制班学生学费为 9,600 美元;周末班学生学费为 12,210 美元。学费金额可根据学生免修情况有所变化。
北大国际 MBA 公布的毕业生的薪资在国内引起了不大不小的轰动:98 级全日制毕业生目前最高年薪 83 万元,平均年薪 23 万元;99 级全日制毕业生最高年薪 80 万元,平均年薪 20.7 万元。入学前他们的平均年薪为 12.5 万元。从首届北大国际 MBA 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他们所从事行业有保险业、制造业、国内外跨国公司及 IT 业。从这些学生工作职能分布来看:人力资源 21%,企业发展 17%,投资银行 17%,市场营销 8%,投资 8%。
北大国际 MBA 项目美方院长,美国福坦莫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北大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杨壮认为,北大国际 MBA 项目的的核心竞争力是“中外通”,既不完完全全把国外那一套搬进来,又不完完全全根据中国的条件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