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华尔街 pdf 漫步华尔街的中国人



   在中国,很多搞金融的人都曾读过《漫步华尔街》(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在马尔基尔(B.G. Malkiel)的这本书风靡大陆的 90 年代初,华尔街的英雄大都是土生土长的男性白人。现在,一些曾经身为大陆留学生的中国人开始漫步在这个世界金融大舞台上了。去年夏天,中国金融协会──在华尔街工作的“前中国留学生”自己的专业组织,在纽约召开年会。一个大礼堂坐得满满的,阵容甚为庞大。

    大多数中国人在华尔街做的是分析研究工作,主要是设计交易模型和风险管理模型,可以说是为前方交易员提供武器。因为数理是不少留学海外的中国人的强项,因此做这个工作颇有优势。这项工作年薪一般在 10 万美元左右,如果模型成功另外有提成。

    相对而言,交易员或是基金管理人的提成高一些。这个岗位由于是真刀实枪在交易场上搏杀,所以在公司内更受重视。一般比较成功的交易员年薪有几十万美元。或许因为沾了数理强的光,中国人在这一领域做得成功的不少。有一位来自中国的明星交易员,由于他多年来业绩出色,公司给他的提成比例有 20%,年收入有时高达上千万美元。

    第叁种是投资银行家。这是银行的台面人物,工作最为体面。他们的任务是为公司筹措资金,或是帮助公司从事购并业务。这一行与其说靠业务水平,不如说是靠搞关系,很多交易都是在饭桌或是高尔夫场上完成的。这一行业因为对语言和文化背景要求很高,目前在美国还没有特别出色的华人投资银行家。

    中国人进入华尔街,有一些人二叁年就能升为部门副总裁(Vice President),但真正能做到部门主管(Managing Director)的还是凤毛麟角。因为到了这一级,不仅要业务强,还需要能给公司带来业务。而中国人由于文化背景差 ,很难完全融入这一圈子。但相对 10 年前还是白人一统天下的局面,毕竟一些中国人现在已经在华尔街崭露头角。

    “将军”──李斌

    从物理学博士,到华尔街谋士,最后自己开交易公司,这是想当将军的李斌走过的一条不同寻常的华尔街之路。

    “我爷爷是黄埔军校的,爸爸参加过游击队,所以从小家里就有好男儿要当兵的说法,”李斌说。他从中国科技大学一路杀到纽约大学还拿下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但他在美国最想去的却是西点军校。李斌一边上学,一边参加了后备役军官训练。但最终,学校以他是外国人,万一出事难以交待为由不让他进行下去了。李斌只好就此收心,回纽约大学潜心做学问去了。

    获得科学博士学位需要的是开拓前沿领域的决心和安于象牙塔的耐心。李斌感到物理学这门学问内容高深,就像屠龙之技,在社会上缺乏用武之地,日后只能做老师传授学问。

    90年代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如何对这些复杂的工具准确定价的确需要有数理基础的人。这时候李斌发现身边的有的朋友放弃了物理专业去了华尔街,入行第一年的年薪就达到十几万美元。而已经在美国结婚生子的李斌靠每月 1,000 美元博士后薪金生活,的确有点拮据。“我有时候大冷天开车去给人擦窗,车里太冷只能披着被子,”李斌说。“不过我擦窗很快,10 分钟就能赚 10 美元。”

    就这样,李斌开始对华尔街产生了兴趣。读了几本有关华尔街的书后,李斌发现期权定价的公式都颇有难度,而且非常精妙,很像物理学。他因此开始向猎头公司投递简历,希望能去华尔街工作。第一次面试是在“阴沉、压抑、和不可一世的”JP 摩根的摩天大楼,他回忆道。他失败了。

    第二次面试是去美林公司,李斌决心打有准备之仗。他研究了一本有关抵押回购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的书并写了一篇论文,提出了他自己的计算机模拟计算方法,并用五种上市期权做了例证。美林决定录用他,基本年薪是 6.5 万美元,做得好另有提成。李斌对此很满意,但真要决定离开学校,心里却有些不是滋味。“我在理论物理研究领域耕耘了 14 年,去了美林,过去的努力不就都白费了吗?”李斌担心从此每天不分季节,一律穿西装,打领带,他说,“在一成不变的重复工作中,人必然会失去科学家最为珍视的自由。”

    但是第一天去上班,看到狭窄的华尔街上黑压压一片西装,李斌却感到精神为之一振,“这就是世界金融的枢纽和心脏。”他最初从事的是建立法国债券利率曲线并做定价分析的工作,由于建立了“美林债券利率曲线模型”,受到公司重视。按照利率曲线交易员每天可以在市场找到市场价格和公平价格有较大区别的债券,然后进行组合交易。虽然各种债券之间的利差只有万分之几,但公司投入几亿美元买卖,收益就很可观。“在金融界学者可以解决各类实际问题,如果我继续留在学术界,研究成果就不会那麽快取得实际成效。”李斌在研究金融模型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经常加班到深夜,周末也常耗在办公室里。

    李斌知道,华尔街和象牙塔不同,和人打交道并不比和数字打交道轻松。李斌的上司印度才子罗杰 20 岁就在加州伯克利大学拿了博士学位,在美林也业绩不凡。但后来在人事斗争中被排挤出了公司。“短短四年间,先后与我共事的 15 人中有 12 人的下场和罗杰类似。”

    所以,李斌能够在美林一呆 4 年颇为不易。他和同事总结出叁条华尔街护身法:(1)每天工作时间不能少于 10 至 11 个小时(2)有时刻意加班加点,在公司树立工作刻苦的形象(3)在 8 小时内工作务必表现出游刃有余的样子,否则别人认为你能力有限,不能胜任更大强度的工作。“在冷酷的金融界,每个人都必须拥有科学的头脑并学会世故老练地处事待人,”李斌说。

    外国人口头交流没有美国人那麽方便,李斌就采取书面的方式和一线交易员沟通。白纸黑字,不容易被人忘记。一篇又一篇的工作备忘录让他结识了公司里的各层经理,也为他提高了知名度。“交易员就像在前线作战的勇士,而我就是运筹帷幄的军师,”李斌说。

    但做军师毕竟不是李斌的梦想。“我一向认为要在金融界扎稳脚跟就必须去第一线,没有做过交易的人就如同一个从没有开过枪的士兵。”李斌想是离开研究部门做自营交易,但是研究部门不肯放走他这个人才。当时瑞士银行正在物色一位交易策略部主管,他们看中了李斌。

    美林得到风声后想尽办法挽留他,答应把他调往交易部。但李斌深知,华尔街的游戏规则之一就是,说走不走的人最终都没有好下场。“但我看着桌上自己历年来在美林写的报告,仍不禁泪流满面。”李斌终于去瑞士银行报到,组建数量分析和交易策略部。“我终于成了一名战场上的将军,在市场上寻找机会,指导交易员们驰骋市场。”瑞士银行在北美有几千名雇员,李斌进入了仅有 6 人的决策层(executive committee),开始体会了指挥的愉悦。

    可惜好景不长,瑞士银行和 UBS 银行开始合并,用李斌的话说,“公司内部展开了一场文化大革命,公司里人心惶惶,近一年所有人都不做事了。”但这时候股市却如日中天,道琼斯指数突破万点,李斌开始打算自己入场交易。98 年底,他带着 30 万美元遣散费离开了瑞士银行,自己做起了老板。瑞士银行的一位上司也拿出 100 万美元入伙。李斌在家中的客厅里酝酿起对冲基金来。

    李斌虽然做了多年军师,但毕竟没有业绩来说服投资者,因此筹款颇不容易。他和合伙人利用原来的关系找遍了全美国的熟人,但只筹到 1,000 万美元.。李斌算了一笔帐,如此规模,就算操作得好赚到 30% 的利润,作为基金管理人一年的收入连公司基本开销都不够。

    这时候正好网络热持续不退,李斌索性转向了互联网,成立了西港银行集团公司。他的设想是建立一个网上交易平台,依靠他在美林搞的那些投资模型为投资者提供操作建议。李斌指着桌上一只玻璃杯用物理学家的口气说,宇宙的规律就是从有序走向无序,比如这只杯子摔得粉碎,它只能向无序的方向发展。股票也是这样。一旦有几支股票走出了有序的图形,这种状态肯定不能维持。他的网站 tradetrek.com 根据这样的理念给用户推荐股票,并根据风险抵消的对冲概念,为客户提供购买方案。对于不愿轻易入市的投资者,可以在网上模拟交易,检验自己的投资策略。他的网站最实用,最受欢迎的还是大户动向专栏,只要出现 20 万以上的买卖交易,网上就会显示出来,供中小投资者参考。李斌称,他的网站的卖点是让中小用户也能享受华尔街专业人士的研究成果。

    李斌的商业计划听起来不错,但实际上,通过会员费和广告收入挣钱的模式根本行不通。交钱看信息一个月收费 $39.95,但绝大多数人一听要收费就吓跑了。李斌说,现在公司注册用户 12 万,交钱的才 2,000 人,绝大多数人还拿了各种优惠折扣,真正交足会员费的才 300 人。广告收入同样靠不住。网站日浏览量已经有 300 万人次,但最好的一个月广告收入才 7 万美元,9.11 后则跌至每月 1.5 万美元。

    收入难以保证,开支倒是不小。李斌先花了两年多时间自己考交易员执照,再给公司申请执照。“我们是穷人在做富人做的事情。”现在公司已经拿到 40 个州的执照,公司还开到了东京,香港,上海。但可惜的是美国股市牛市似乎一去不复返了,剩下 300 多家网上交易公司争抢一小杯羹。李斌的公司从成立第一天开始一直在赔钱。看着在互联网火爆时期租下的两层办公室和五年租赁合同,李斌不禁开始为公司的生存而担忧了。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非网站实在支撑不下去,否则决不重回投资银行做打工仔。”李斌的性格就是喜欢迎接挑战。热衷于跆拳道的他已经入段成为黑带,妻子和一双儿女也在他的率领下练习起来。一个想当将军的人是不会轻易言败的。

    李斌一向爱看史书,最近在研究的是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那一段。“中国古代书大都不太真实,好像英雄人物只要会使计就能成功,”他说。“但我更欣赏的是曾国藩如何勒紧裤腰囤积军饷,并留住人才。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债券才子──江平

    与做事轰轰烈烈的李斌相比,执掌雷曼兄弟公司拉美债券货币交易部的江平更像是一位寂寞高手。

    华尔街有这麽一句话,在交易场上你挣多少钱,就有多大的实力(You are as good as the money you make)。业内人士估计江平的年收入有二叁百万美元。江平未置可否,但说他一手培养的助手叁年来收入每年翻一番,现在已超过 100 万美元。当然,江平要从公司里拿一块钱,起码要为公司挣 10 块钱。江平称自从 98 年掌管拉美交易部后,该部门的年利润就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尤其去年年末和今年年初,江平称他的小组一个月就赚了 2,000 万美元。

    其实,江平之所以能在险象环生的市场上连连得手,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对市场的独到见解。9.11 造成全球金融市场动荡,阿根廷货币贬值更是直接影响拉美市场的大事。动荡中有的人取守势,以不变应万变,而江平则从中看到了机会,频频出击。为江平执行交易的一位经纪人说,江平的小组是他看到过交易最频繁的。江平说,阿根廷货币贬值早在他的预料之中。当时,市场的一般看法是看好拉丁美洲最强的阿根廷,看淡相对贫困的墨西哥。而江平认为,墨西哥与美国有很长的边境线,贸易关系紧密,因此美国可能会支持墨西哥经济。另外,每当看到送比萨饼的墨西哥移民,江平联想到,很多墨西哥人在美国非法工作,他们寄回国的美元没有被记录在该国的收支平衡表上,因此墨西哥的外汇收入比记录上的要高。但阿根廷比索价值高估已经有几年,使得该国出口情况恶化。“华尔街的研究员去考察的时候,当地官员可以给他们看粉饰过的阿根廷,但要欺骗市场,则需要经济实力,”在第一线作战的江平相信自己的直觉,而不盲从分析报告。

    对研究报告持怀疑态度的江平是搞研究出身。江平从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后先到中国科学院念了一年研究生,然后进普林斯顿大学,并获得化学博士学位,93 年去斯坦福大学读金融博士。但博士没读完,他就在华尔街找到了工作,并决定放弃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就算拿了博士,在大学里拿个教职又有什麽意思呢?”向往到华尔街实战的江平进了雷曼兄弟公司成了一名技术模型研究员。

    但研究员并不是江平真正想做的。“华尔街对中国人有武断看法,认为我们数学好会计算,但做不好生意,所以进华尔街后第二步就是怎麽在公司内部重新找工作。”江平设计的一种交易模型证明在市场上有用,给公司的一名决策层领导留下很好的印象。江平进一步说服他既然自己能够在后方找套利机会设计模型赚钱,到了前线也会有用武之地。他终于如愿以偿进入了拉美外汇交易部,成了一名交易员。

    这个领域原非公司所长,整个拉美交易一共只有五个人,业绩在华尔街根本排不上号。“但只要市场足够大,我就有用武之地,”江平说。“小的地方反而容易表现才能。”但当时,天时地利人和叁方面,雷曼公司都不占优势。天时方面,当时亚洲金融危机已露端倪,对冲基金纷纷失手,各大银行开始惜贷,收紧银根。地利方面,雷曼公司在被称做亚马逊丛林的外汇市场上只能算一只小鬣狗,而美林等大户就像狮子老虎一样已经占据了自己的山头,胜利只能靠虎口夺食。另外,对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一窍不通的江平对拉美市场也没有特别的研究。至于人和,初来乍到的江平更是谈不上。

    但江平最终站稳了脚跟。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很多交易员被美国市场的繁荣冲昏了头脑,认为亚洲危机不会影响到拉美市场。就在其他交易员仍然大举入市的时候,江平把资金撤了出来,并且建议公司改变交易策略。“但我当时人微言轻,没有人相信我的话。”年底一结账,江平的业绩是部门里最好的,因为他成功地保存了实力。同时江平称自己通过“拼刺刀”频频小规模出击,亦有一定斩获。半年后,江平被提升为副总裁,执掌拉美交易部。“因为有危机才有波动,才能有恐慌,才可能抓住机会,”江平说。叁次危机让他实现了叁次质变。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他在组里站稳脚跟。98 年在俄罗斯危机中他被提为拉美部主管。2001 年阿根廷危机更是为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他估计小组今年利润可以达到 1 亿美元。

    在华尔街做交易,成功一次不难,难的是连续保持高速增长。即使曾经是明星交易员,如果连续一两年业绩不佳,也不得不卷铺盖走人。一次被辞退下一次还可能找到工作,两二次以后,没有公司还会把资金交给这个人。那麽真正成功的交易员需要具备什麽样的素质呢?江平说,要聪明,要用功,但从事哪一种工作不是如此呢?一般认为,交易员对数字要敏感,反应快,果断。江平认为这些因素都很重要,但是很难说这些是必备的。他说,“就像足球运动员,要长得高,头球好;跑得快,善进攻,但最优秀的球星往往不是跑得最快,也不是长得高的,重要的还是对球有感觉。”

 漫步华尔街 pdf 漫步华尔街的中国人

    江平乍一看就是一个江南书生。身高1 米 7 左右,平时总喜欢一身休闲打扮。但平时说话声量不高的他一到交易场就跟变了个人似的,“15,20,10 美元。”这短短一句话指的是在 15 买进,20 卖出,交易量 1,000 万美元。“我的工作说起来非常简单,就是买进卖出,但也可以说非常难,就是要知道什麽时候买进什麽时候卖出,”江平说。

    江平原来的交易风格其实相当激进,曾经一单输过几百万美元,这对新手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一开始很楞,不会约束自己,现在保存实力的想法很强,不轻易压上资本。”江平现在的交易量比原来大得多,一笔交易输赢几十万根本不算什麽,但他反而更谨慎了。

    谨慎的另一个表现就是看大量的资料,24 小时保持与市场不脱节。江平每天晚上给东京的同事打电话,了解亚洲股市的情况。早上 7 点,他已经在公司看欧洲市场。晚上如果市场有重大变化,也会被电话叫醒。“每天不停地考虑,哪里有利润,哪里有风险,不停地衡量利润和风险,可以说每一分钟都在想这些问题。”江平总是在不停地思考,现在自己有什麽牌,别人手里有什麽,整个市场现在处于什麽状态。“我每天感觉都是上战场。”江平说。他现在公司内可调动的资金规模,“已经到了可以一笔交易失败就把整个公司赔进去的程度,”他说。

    华尔街跳槽频率很高,公司之间互相挖人很厉害,江平能够在一家公司做 6 年也不容易。“我和几个顶头上司关系不怎麽样,其中几位既无德也无才。但幸好他们都在我之前被调走了,”江平说。毕竟在交易场上,赚钱做多的人腰板最硬。

    这位明星交易员在市场上指点江山很自信,但他对自己的弱点也有清醒的认识。比如,他对客户缺乏耐心。“客户如果一下子没有听懂我的策略,我也不屑于再解释。我早就知道自己推销能力很差。”江平自称识人和用人也不是强项。江平在 99 年巴西货币贬值时几乎亏本,就是因为用了一个不诚实的交易员,这个人的简历非常漂亮,但是有一天亏了几千万美元之后居然做假帐,想把那笔交易掩盖起来。江平说,“我相信自己对市场的判断有过人素质,但在做领导方面受挫折比较多。”现在江平找人索性不是招印度人就是找中国人,认为这样背景的人聪明勤奋,能赚钱。他最欣赏手下两位印度交易员,认为他们有潜力超过他。

    江平非常看好中国,希望日后能有机会经营亚洲业务。“美国股市 20 年后能维持现在的点位就非常好了。我认为美国经济不过是个笔划中的捺,而中国经济则是个往上的一提。”他去年夏天在纽约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说,“上海股市 2025 年可能达到 1 万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可以达到 1:1。”这样大胆的预测,也许只有江平敢这麽想,而且敢说出来。

    陆群:渴望人性化工作

    美林公司的陆群不愿在桌上放儿子的照片。

    “男同事在桌上放照片显得顾家,女士放照片别人恐怕就会觉得不安心工作,不够专业。”华尔街本来就是白人男性的领地,身材娇小的陆群能够在短短两年之内升任部门副总裁,自然谙熟处事之道。

    在华尔街与男性搏杀需要勇气、智慧、和体力。30 岁的陆群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但现在跑 5,000 米仍然不在话下。陆群第一次参加公司的长跑比赛,同事们对陆群说,别着急,我们等你。结果,陆群第一个跑到终点。

    陆群做的是资产证券化的工作。银行放出房屋贷款,年限有长有短,借贷方还款速度有快有慢,贷款上市后投资人的需要又有所不同,陆群的任务就是为客户设计风险最小收益最高的债券分割方案。

    这个工作不仅需要坐在计算机面前计算,还需要会见客户。“平时派出去的人都是西装革履,怀孕的时候挺着大肚子出去,简直是丢公司的脸。”美林提升陆群为副总裁的时候陆群刚刚怀上第二个孩子,还几乎看不出来。但没过多久就发现她不再适合做抛头露面的工作了。等她修完 3 个月产假回到公司,陆群发现自己因为生孩子发胖了,不管是接到的任务还是和同事的关系都不如以前,好像事事都不顺利。号称“要吃遍各国美食”的她每天中午在公司餐厅内绕过五光十色的食物,直奔咖啡机拿一杯咖啡充当午餐。好不容易套回原来的那些衣服,陆群发现身边的一切才又恢复了原状。

    和机器打交道出身的陆群其实向往的就是这样能够和人打交道的工作。1991 年她从西安交大转学到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学习计算机,95 年获得硕士学位后进入惠普公司工作。网络热的时候,计算机部门内工作气氛非常随意,有的同事把狗带去公司,有的上班玩游戏机,但每个人都只盯着自己面前的机器。“这里,人和人之间缺乏交流。再说,上班穿得破破烂烂的多难看,”陆群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申请到了康奈尔大学学习金融工程。“找一份能有人讲话的工作。”

    在康奈尔新生入学典礼上就找到了讲话的人,这个幼时从中国来美的男生日后成了她的丈夫。毕业后,两人就结了婚,并开始寻找金融方面的工作。

    陆群很快就拿到了高盛公司的录取通知,但由于丈夫准备去华盛顿普华永道公司工作,陆群就跟着丈夫去华盛顿。陆群妈妈原来以为陆群是没找到工作才去华盛顿的,后来发现陆群原来是“为了爱情”,气得在长途电话里直骂女儿“胡涂”。不过好在没多久,丈夫所在的公司招人,陆群也被录用了。

    在普华永道,陆群第一次接触到了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y)。陆群每天晚上学到两叁点。这些复杂的计算对学编程出身的陆群不算太难,在康乃尔又掌握了一些金融知识,因此没多久就上手了。“那时候的工作时间简直疯狂,”因为客户往往到最后关头才把方案交出来,陆群他们就经常要在办公室里等到半夜叁更。有的时候等不及,经理就索性带领他们从华盛顿飞到纽约,坐在别人办公室里等,飞快地 着把工作完成后,第二天再飞回来。“那时候我早上出门一边穿鞋,一边心里想,这一去不知道什麽时候才能回来,”陆群就这样“暗无天日”地做了两年多。

    这时候丈夫在纽约一个对冲基金找到新工作,准备举家前往纽约。这回陆群学乖了,在辞职以前先托猎头公司找工作,进入了原来有工作联系的美林公司。美林工作时间相对宽松一些,但一般也要做到 9、10 点才能回家。

    初进美林,陆群发现这里没什麽中国人,更不要说中国女性。意外的是有一天经过一间办公室,看见一个亚洲女孩坐在那里,后来聊起来发现对方是上海人,从复旦大学转学到宋庆龄的母校卫斯理大学学习,毕业后进入美林做研究员,当时已经做到副总裁,经常到欧洲出差。由于每天工作到 12 点,她也没有时间成立家庭。陆群曾经一度把她引为榜样,但没过多久,她居然辞职去科罗拉多专职教小孩子滑雪去了。这件事情让陆群感触很深,特别是在 9.11 之后,她更觉得家庭生活高于一切,晚上 6、7 点就下班回家了。

    陆群和丈夫都有回国发展的念头。原来总是陆群动员丈夫回国看看,而丈夫从小长在国外,以前一去北京就直奔王府井找麦当劳。但自从他为中国国际金融公司工作了一阵以后,对中国感情越来越深,现在到总是他劝陆群一起回去。陆群喜欢酒店管理工作,因为这份工作更人性化。

    渐渐地,陆群已经习惯了华尔街的生活。美林公司的全球总部设在纽约世界金融中心,脚下是哈德逊河。中午在宽敞明亮的“国际咖啡屋”,陆群总喜欢端着一杯咖啡,站在窗前,俯瞰波光粼粼的的河流,远处是自由女神像。“我的确是走了很长的路来的(I really come a long way here.)”,陆群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13939.html

更多阅读

华尔街的大空头---吉姆•查诺斯JimChanos chanosy手表

吉姆•查诺斯(JimChanos)就是那位声称中国房地产泡沫的规模是迪拜泡沫1000倍的家伙,国内投资人对其比较陌生,特选取前几年的一篇介绍性的文章,帮助各位加深对其的了解。----------------------------------------------------------

ZT:华尔街的孩子都在跳舞By@秋山好古

很赞的文章,特意转到博客保存。“当音乐响起就要跳舞”,与我前篇博文观点一致:美联储加息末期之前,每一次的恐慌与下跌都是买入的机会。——————————————————————————————————————————————

一份来自华尔街的好书单 华尔街书单

美国投行 Stifel Nicolaus 的分析师 Dave Lutz 列出了一份书单:从上千人的推荐中挑选出重合度最高的13本,想跟华尔街一个高度?来读一读荐书堂为大家整理的这份来自华尔街的好书单。1、《激流勇进》(The Boys in the Boat)作者:丹尼尔·

转载 漫步人生路的谐音歌词 漫步人生路粤语歌词

原文地址:漫步人生路的谐音歌词作者:1357106667突然觉得邓丽君的漫步人生路很好听,想学可是又不会粤语,只好在网页中找了,找了好久也没看到中文的谐音翻译,就自己学着翻译了,终于给翻译好了,嘿嘿。。。没有十分的完美,但我付出了十二分的努力

华尔街之狼 电影 华尔街的囧CEO们

 “IBG,YBG”,意思就是“我会离开,你也会离开”,潜台词则是,何必当真,把交易做成就行了,赚一单是一单,别看那么远。  文|本刊记者 何春梅      出处|《英才》杂志7月刊  过往一直追踪布兰妮的狗仔队,自从金融危机之后,开始有了新目

声明:《漫步华尔街 pdf 漫步华尔街的中国人》为网友雨下拥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