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改变一切事物。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屡屡听到这样的说法,以至于它已经不再具有任何的冲击力。互联网当然会改变一切事物。深谙网络及华尔街股市之道、依靠股票上市而大发其财的亿万富翁们像野兔一样到处繁殖,其原因还会有别的吗?那些为航空公司代售剩余机票的亏本网站所控制的市场资本反而大于航空公司本身的市场资本,其原因还会有别的吗?这就如同我们被赶进了一间摆放着许多镜子的房间里,在那儿,我们只能看到一些扭曲、颠倒的影像,其中既有风头依旧的旧经济的巨型企业,也有洋洋自得、骨瘦如柴的千年末电子类初创企业。
事实是,尽管互联网被炒得甚嚣尘上,但是到目前为止,互联网给大多数行业所带来的变化是转瞬即逝的,而且主要是表面上的。它改变了企业盘存、采购和销售货物的后勤做法;它成了一个广受欢迎的向消费者推销产品的新途径;它还大大简化了投资的方式,使曾经乖乖地听命于股票经纪人的成千上万的普通美国人现在每天──确切地说是每小时──都能进行股票的买卖。是的,购买一本没有名气的书,或是拍卖祖母用过的煤油灯,这样的事情办起来从未像今天这样容易过,而电子邮件则已经极大地改善了大多数企业内部的通讯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电子交流手段将会继续发展,并变得看起来更为重要。但是,那些声称网络是一场已经席卷了美国工商界的革命的人其实是过分短视了。我们迄今为止所看到的只不过是一场序幕而已:这出传奇将需要许多年的时间才能上演完毕。
不过,有一个规模很大的行业已经感受到了互联网那极具破坏性的威力。正是这一个行业最早把互联网带到了我们面前。我所说的行业就是我们常常用硅谷这个词来代替的那个行业。还记得吗?芯片制造厂商、软件出版商、网络设备公司、计算机包装箱制造厂、研制消费电子新产品的公司、还有其他一些雇用名副其实的怪人的企业。这是一批举足轻重的企业,它们的产品吸走了美国私营企业大约 50% 的资本开支。互联网已经搅乱了高技术的地缘政治形态,这一点与冷战的结束改变了现实世界的格局颇为相似。互联网已经造就了一种全新的强弱等级次序。IBM、甲骨文、甚至微软和英特尔(即著名的 Wintel 垄断组合)等公司正在长时间艰难地对着镜子打量自己,以便弄清自己现在到底是什么样的企业。
想想下面这些问题吧。半导体行业在设计和生产方面的进步主要受个人计算机业以及个人计算机软件升级需求推动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另一方面,代表最新工艺水平的硅片很可能出现在小孩子玩的电子游戏机或者电话公司的交换站中。软件不再是压缩包装的供零售的游戏程序,而是一种常常通过网络传送的生命极为短暂的产品,并且越来越多地是通过订阅或作为服务来销售的。
个人计算机再也不是众所瞩目的焦点了。它不过是规模日益壮大的数字装置群体中的一员。在这个数字装置的群体中,既有类似于大型机的服务器,也有网络交换器和路由器,有电视机顶盒和游戏机,也有手持式个人事务管理器、智能移动电话和交互式寻呼机,它们身上体现了不断出现的创新──更不用说实现了该行业大部分的利润。简而言之,规模庞大的信息技术产业已经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更类似于──请擂鼓表示欢迎──一个网络。
硅谷最炙手可热的网络设备制造商思科系统公司(Cisco Systems)的首席执行官约翰8226;钱伯斯(John Chambers)说:“我们正处在巨变之中。互联网把由一些垄断大企业组成的信息技术产业,变成了一个更为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在这样一个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并不是你拥有什么样的技术,而在于你与其他企业合作的融洽程度。”英特尔公司董事长安迪8226;葛鲁夫(Andy Grove)则说得更为直率:“如今对我们所有人来说,商务变得复杂了很多,因为互联网使计算环境变得十分广泛。你需要与什么人进行竞争,这个问题现在已经说不清楚了。”
互联网强加在信息技术企业身上的这些变化事实上并不是历史的错位。相反,它们代表了信息产业中呼风唤雨的企业数目不断增长这样一个持续了 40 多年的大趋势的加速。毕竟,从刚开始的时候──或者说至少是在 60 年代,成气候的实际上只有 IBM 一家公司。该公司生产硅片、软件以及大小如电冰箱般的中央处理器。这些中央处理器曾经构成了美国企业界的神经中枢。
在 70 年代,IBM 公司的身边多了一群微型计算机制造厂商。其中为首的是数字设备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该公司与 IBM 公司一样,在较小的规模上制造一系列面面俱到的信息技术产品,以满足大企业分公司和中等规模公司的需求。在 80 年代,由于发生在底层的反叛促成了个人计算机行业的出现,又一代新的企业应运而生。当微软和英特尔公司精明地解决了如何来确定这一新兴行业的技术参数的时候,它们所提出的“可克隆”的个人计算机体系使康柏(Compaq)、戴尔(Dell)、惠普(Hewlett-Packard)等公司获益良多,并成为信息技术业界举足轻重的公司。
在如今这个互联网的时代,依赖于无处不在的网络所具有的包罗万象的特性,信息技术大亨的人数在继续成倍成倍地增长。信息技术产业不再是一个有着若干关键环节和瓶颈的简单的价值链,而是一个围绕普遍认同的网络标准建立起来的价值“网络”。因为这些标准大多并不为一家公司所拥有,典型的数据处理和通信事务可以由众多不同的装置与技术的潜在配置来实现。除此之外,信息技术也已经开始覆盖部分的电信和媒体业务,从而把诸如 AT&T 和迪斯尼(Disney)之类的大型企业吸引到数字领域弄潮儿的行列中。
这便是为什么目前这个时候对于微软和英特尔来说显得颇为微妙的原因。这两家公司拥有巨大的实力,包括一流的技术实验室和用来收购热门公司的资金。这些热门公司有能力研制出它们希望本该由自己发现的东西。不过,微软和英特尔在哲学理念方面的主要对手Sun 公司所提出的具有禅宗意味的口号──“网络就是计算机”──如今也适用于这两个Wintel 联盟的巨头了。
如果它们无视这一事实,这两家老资格的企业就有成为信息技术时代的麦克阿瑟将军的危险,不是一死了之,而是渐渐地失去作为业界强者的地位。信息技术行业本身存在着千差万别,而且对大多数公司来说,仅仅与五年前──即互联网的机遇出现之前──相比,情况就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不过,对于相对保持低调的信息技术先导企业而言,互联网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不管它们喜欢与否,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游戏规则,而且重新确定了它们的未来。
微软公司
网络是一往无前的。微软的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比尔8226;盖茨(Bill Gates)常常提到,他的目标之一是让他的公司从事 IBM 和 DEC 干不了的事情──具体说来,就是在从容地实现从一个计算技术时代向下一个计算时代过渡的同时,保持在业界的主导地位。乍看起来,他似乎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因为迄今为止,“盖茨公司”(Gates & Co.)已经成功地保持了其作为信息技术行业唯一一家最具影响力的公司的地位。
但是如果你稍微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微软的影响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处不在了。事实上,微软公司使出了浑身解数,才击退了网景公司(Netscape)及其网络浏览器导航者(Navigator)所构成的挑战。网景的这一“招人喜爱的应用程序”在 1995 年上市时引发了互联网革命。
这场“浏览器战争”再现了 20 多年来微软公司的基本战略──即先是找出技术瓶颈,针对这样的技术瓶颈,公司可以设计出专用的标准化软件,以便把一致性和兼容性强加给整个个人计算机行业,然后理所当然地向享受这种标准化便利的计算机制造商和用户收取使用费。微软公司首先在编程语言上采用了这种战略,之后又在 DOS 和视窗(Windows)等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上如法炮制。视窗软件的后几个版本还控制了部门化的个人计算机局域网的交流方式。而当万维网以多媒体形式的互联网的面目出现时,微软便把浏览器软件确定为它可以用来控制这一万网之源的命运的瓶颈。
然而这一次情况与以往大不相同了。尽管从某些尺度来看,微软的互联网探索者(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是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浏览器,但是它的流行是有代价的。换句也许更确切的话说,是不收钱的。微软不得不免费赠送这种软件,以便从网景公司手中抢夺市场份额。因此,微软公司多年来最热门的新产品实际上并没有带来直接的收入。
但是,更为深远而不确定的情况是,通过把这种浏览器作为界面,任何计算机装置,不管采用的是什么样的硬件和软件基础,都可以接入互联网服务器,并调用存放在这些大容量计算机上的数据、内容、甚至应用程序软件。换言之,与其说互联网代表的是不同装置之间软件和硬件的严格兼容,倒不如说它代表的是浏览装置的日益多样化。
因此,微软公司要想保持自己在互联网时代已经习以为常的那种势力,就必须想方设法使自己的浏览器软件进入一系列门类众多的装置内,不仅是个人计算机,还有电子游戏机、电视机顶盒、有线电视控制器、手持式计算机以及移动电话等装置。问题是,这些装置的制造商也知道这一点,并且希望由自己开发浏览器,而不是向微软公司支付特许使用费。浏览器是一项相对来说较为平常的技术,至少与操作系统相比,它很容易仿制。操作系统软件与用户或企业的其他软件密不可分,而浏览器软件则不同,它是一种不受制约的软件──你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把一种浏览器更换为另一种浏览器。
此外,微软还意识到,互联网上真正的活动大多是发生在服务器上的。因此,公司现在还必须简化可以由服务器运行的视窗程序的开发工作。服务器是一些大型计算机,它们将向众多的应用装置提供应用程序软件及数据。这种做法不仅向微软针对千百万台个人计算机销售同样的套装软件的传统业务提出了挑战,而且为竞争对手的说法提供了佐证。这些竞争对手声称,在互联网时代,由于大多数计算事务是通过网络在别处处理的,专用的操作系统不那么适用了。
事实上,服务器是互联网的引力中心。服务器既可以是高性能的台式计算机,也可以是通常被称作大型机的巨型计算机。微软现有的供服务器使用的操作系统软件是其视窗 NT 软件的第四版,它适用于应付数百个客户的小型机,但是其功能无法与为业务繁忙的网站提供服务的大型服务器上的 Unix 操作系统相比。微软的下一代操作系统视窗 2000 会弥补这一缺陷
──但它最早也只能在 12 月开始销售,差不多比公司最初计划的晚了一年。与此同时,从半路似乎又冒出了另一种服务器操作系统,这便是 Linux。Linux 是 Unix 系统的一个变种,具有基本上免费的诱人特点。
上述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盖茨和他的主要助手、微软总裁史蒂夫8226;巴尔默(Steve Ballmer)现在承认,与网景公司的浏览器之战只不过是个开始,它最终可能导致公司的彻底变革。巴尔默说:“有些人认为我们迎头碰上了互联网的挑战,并且已经掉转了船头。但这不是事实。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航向,但我们并未处在行列的末尾。我们仍然处在领先的位置。”
盖茨仍然在竭力宣扬他所展望的“均衡”网络计算技术,即视窗软件渗透到互联网的方方面面。为实现这一构想,微软提供三种不同版本的视窗软件:供个人计算机用户使用的视窗 98;供服务器和大型机使用的视窗 NT(不久将更名为视窗 2000);以及供手持式计算机、游戏机和电视机顶盒使用的视窗 CE。
他说:“你仍然会希望在服务器上运行的软件与在个人计算机或其他客户装置上运行的软件之间有一种均衡的结构体系。打个比方,某个推销员可以利用这一结构体系下载部分的应用程序及其数据,并在任何地方使用。我们的技术为个人提供便利。这对于那些采用单故障点模式的人来说是个强有力的补充。在单故障点模式下,如果包办一切的服务器出了毛病,你什么事情也干不了。”如果这听起来有点别扭的话,那是因为即使是像盖茨这样头脑敏锐的战略家,放弃自己迄今为止一直振振有词的论点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他正在尝试用昨天的论点来预言明天,然而这些论点不太吻合。
不过,盖茨和巴尔默都没有自欺欺人地认为微软的业务将会一如既往。巴尔默说:“怎样应付今后五年里我们的业务模式将会发生根本变化这一事实?这正是围绕互联网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本质……令人高兴的消息是确实存在着新的机遇。”
微软如何处理这一机遇是一个有待于他和盖茨解决的问题。
英特尔公司
奔腾处理器不是网络。Wintel 联盟的另一半面临着与微软同样的挑战。但是英特尔公司董事长安迪8226;葛鲁夫似乎对互联网改变事物的方式采取了一种稍为顺从的态度。他说:“计算技术的引力中心正在重新回到混沌之中,并且正在远离台式计算机。Sun 公司的口号──`网络就是计算机'──是正确的。我很希望我也曾这样想过。”
葛鲁夫所说的“混沌”是指一大批服务器,它们容纳网上站点、数据以及越来越多的代理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是互联网的心脏和灵魂。这种趋势对于英特尔公司来说并不是好事。首先,每年销售出的服务器远远少于个人计算机。其次,大多数互联网活动发生在服务器上这一事实促使企业开发价格越来越便宜的客户装置,其中许多并不需要像英特尔公司的奔腾那样的高性能芯片。再次,英特尔自己生产的供高性能服务器使用的微处理器──代号为 Merced──的上市时间将比预期的要晚。随着时间一个月一个月的过去,越来越多的潜在客户选择购买 Unix 服务器。Unix 服务器通常采用的是其他制造商的芯片。
此外,英特尔公司并不制造手持式计算机和移动电话所采用的那些低性能处理器,因此它也将丧失这些增长迅速的市场。而且只是在最近,该公司才宣布有意进入竞争激烈、但迅速增长的可编程电信处理器芯片──即思科和朗讯(Lucent)等公司在它们的互联网路由器及交换器中使用的那种芯片。英特尔公司拥有一种准备在这一市场上与别人竞争的芯片,但为时已晚,因此该公司必须奋力追赶 IBM 和德州仪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
葛鲁夫说:“我们得面对事实。台式计算机微处理器快速的销售额增长潜力正在放慢下来。它不会消失,但是倘若它仍然能以每年 30% 的速度增长,那我们对这些新型网络芯片的热情也会大大降温的。”
英特尔是硅谷最活跃的风险投资企业之一,公司对所有新出现的互联网业务领域进行了投资──但是其中的大多数投资是为了通过吸引对速度更快的处理器的需求,来拓展其原有的核心业务。今年 9 月末,英特尔宣布将开始运行数据中心,通过互联网向小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会计、库存计划与控制、以及其他外包的基本数据处理服务。这项服务与经营几家世界上最先进的半导体工厂不大一样。
葛鲁夫确信,通过更多地了解互联网将如何改变常规业务以及将会涌现出什么样的技术需求,英特尔公司会得到好处。不过,人们肯定想知道,这些进取之举是否会转化成为该公司的业务,使其能像在微处理器行业中那样得心应手地驾驭,并为其带来丰厚的利润。
英特尔公司上一次不得已调整产品结构是在 80 年代初期。当时,公司面临来自日本制造商方面的严峻压力,决定放弃生产存储器芯片,转而集中力量生产微处理器。这是一次大胆的赌博,但结果却获得了成功,因为它使得英特尔公司在其后 15 年时间里基本上垄断了一种极受欢迎的产品的关键部件。英特尔公司目前所涉足的新业务中没有哪一项具有这样的前景。
葛鲁夫断言:“一刹那之间这成了一场多条战线的战争。输赢要比以往来得大,因为整个世界的商务、货栈、销售中心和通信都要通过互联网这个基础设施来运作。我们将尝试一切有益于商务的办法,使之成为这一潮流的一部分。”换句话说,英特尔公司凭借一门绝技打天下的日子已经过去了。这再好不过了。
Sun 公司
服务器就是计算机。互联网现象的最大受益者之一的故事,实际上也是这家公司的弱点的故事。在 80 年代的时候,Sun 公司通过制造高性能的工程工作站,开创了一项有利可图的业务。这些功能超群的台式计算机可以连接上网络,这样,从事芯片、汽车或软件设计的团队就能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研制新的产品。Sun 公司的工作站一度是台式计算机中的佼佼者。
然而到 90 年代中期,Wintel 联盟推出的价格远远低于工作站的个人计算机具备了足以处理众多设计任务的功能,它们开始蚕食 Sun 公司的市场。对 Sun 公司来说,幸运的是公司还有一项副业,即制造当时被称为“文件服务器”的计算机。这种服务器为联网的工程工作站充当在线文件保管装置。
Sun 公司所制造的每一个工作站和服务器都采用互联网网络协议来实现数据和程序的共享。于是,在 90 年代的后半段时间,当许多公司开始大量推出互联网网络的时候,Sun 公司的文件服务器便成为它们的自然之选。
因此,尽管 Sun 公司被迫撤离了其最初的业务领域,但这一撤退却使它处在了互联网革命的活动中心。迄今为止,该公司已经阻挡住了所向披靡的 Wintel 联盟,推进了自己基于 Unix 系统的服务器体系,而与此同时,微软和英特尔正在竭力在把它们的新一代服务器技术从实验室推向市场。
Sun 公司首席执行官斯科特8226;麦克尼利(Scott McNealy)说:“我们是唯一一家没有尝试过与我们一贯身份不相符合的事情的公司。但是,与匆匆忙忙追赶别人的做法相比,比较高明的做法是未雨绸缪,让市场找上门来。”
Sun 公司还通过推广其他几项旨在扩大互联网影响范围的网络技术,使微软的日子变得不那么好过。Sun 公司的 Java 编程语言和 Jini 网络技术将使形形色色的装置更容易接入互联网中。Java 和 Jini 这两项技术也是出色的营销策略。这两项名字以 J 打头的技术不仅使 Sun 公司在有关互联网的嘈杂的鼓噪声中赢得了许多关注,还证明了在与互联网相连时,形形色色的特殊用途装置──如打印机、摄像机、立体声音响设备、保密系统之类的装置──反而会变得更为有用,从而淡化了个人计算机的重要性。
Sun 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公司首席科学家比尔8226;乔伊(Bill Joy)声称,特殊用途装置和其他的非个人计算机装置将真正使互联网成为有益于寻常百姓的东西。乔伊说:“我们不想对个人计算机赶尽杀绝──这是个消极的目标。我们只是想找到一个通往计算技术的更好的途径。我们需要更简单、更友好的计算机,而不仅仅是周而复始地提高的处理速度。”
此话说得掷地有声。但 Sun 公司是有资本作出一点高姿态的。这是因为市场上出现的各类实用装置越多,需要用来为它们提供数据、软件以及其他随便什么东西的服务器就越多。而在服务器销售方面,别的公司是比不上 Sun 公司的。
思科系统公司
网络是我们的囊中之物。没有人真正拥有把互联网连结到一起的技术。这是一系列被普遍认可的秘密标准──名字叫做 IP 协议,它们规定了如何在特定网络中运送大量的信息。尽管这些协议不是专有的,但有些公司采用这些协议的历史要比另外一些司长些,而所有这些公司的鼻祖就是思科系统公司。该公司是互联网路由器和数据交换器的首要制造商。路由器和数据交换器是确保电子邮件和数据从互联网或企业内部网络中的 A 点到达 B 点的机器。
思科公司首席执行官约翰8226;钱伯斯(John Chambers)说:“IP 协议是整个互联网行业目前所赖以运转的枢纽,它不是某个具体的操作系统或软件平台。我希望能够因此而受到赞颂,但实际上我们不过是在适当的时候处在了适当的位置而已,因为思科公司的创业者们利用这些开放的互联网标准建立了我们的技术。而如今我们处在了这一枢纽的中心。”
作为第一个发行了真正热门的互联网股票的公司,思科公司充分利用了其丰富的股票资源。该公司把股票作为支付手段,先是让硅谷的初创公司为其进行研究和开发工作,然后在这些公司的技术即将获得成功之际把它们收购过来。事实上,思科公司已经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在迅速变化的互联网时代,收购是快速壮大一家公司的最佳办法。
如今,互联网这一基础设施发展得十分迅速,因此即使是羽翼丰满的思科公司──该公司的年收入为 121 亿美元──也不得不与其他企业进行协作,以便能抓住所有的机会。被思科公司视为战略合作伙伴的企业包括微软、Sun、IBM 及英特尔等公司,尽管这些公司在其他领域是它的竞争对手。这便是钱伯斯把互联网比喻为生态系统的原因。他说:“在生态系统中,你需要与他人进行密切的战略性合作,而不是松散的合作。我们没有其它选择。这将是一项挑战,因为合作关系与收购相比处理起来要困难一些。但是重新强调合作关系使这个行业变得与众不同,并且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像是一个网络。”这些话同样也说得掷地有声。这是出于网络大师之口的豪言壮语。
甲骨文公司
网络的地下室。对于其他的信息技术公司来说,互联网时代提供了第二个机会。在 90 年代中期,甲骨文公司──当时它是最主要的数据库软件制造商──努力开创向大公司提供后勤应用程序软件的业务。这些软件用于管理财务、人力资源、企业资源规划(ERP)以及诸如此类的事务。这些重量级软件远离用户的办公桌,藏身于企业服务器室内一排排的机器上。在那儿,它们为《财富》杂志 500 强之类的企业处理数据,优化决策。SAP 公司和人民软件公司(PeopleSoft)销售的就是这种东西,并且以跳跃般的速度飞快地发展。然而甲骨文公司却无法真正起飞。
后来出现了互联网,甲骨文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拉里8226;埃利森(Larry Ellison)慢慢明白,他可以通过某些基于服务器的软件和互联网浏览器来提供同样的应用程序,而且他的系统的成本可以比竞争对手的常规 ERP 和 HR 软件低许多。此外,他推断说,企业应用程序软件甚至可以作为一项服务、而不是“交钥匙”式的系统来销售。于是便诞生了商业在线(Business Online)网站,该网站是甲骨文公司为了开展企业管理软件的业务而进行的一项尝试。埃利森不放过每一个讽刺微软的机会。他说:“无所不在的是互联网,而不是视窗。”
埃利森说,商业在线网站才开张了几个月,但已经与各类客户签了约,其中既有小型公司,也有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的一个分部。甲骨文公司还在帮助惠普公司启动一项类似的应用程序代理运行服务。鉴于英特尔公司宣布说也要开始搞这样的服务,可以说这个创意正在很快风行起来。
像 Sun 公司一样,甲骨文公司正在拣回自己传统的拿手好戏。所有这些代理运行的应用程序所处理的都是客户存放在甲骨文公司数据库中的数据。这样的数据库是甲骨文赖以生存的根本。当埃利森看到他数据库的一些新客户——包括亚马逊公司(Amazon.com)和 eBay 公司等──利用他的软件使互联网商务成为可能时,他确信了互联网基础设施还可以用来处理对外承包的、对于完成任务十分关键的企业软件服务。埃利森说:“在互联网时代,规模做得越大越好,在把规模做大方面,我们干得最好。”
甲骨文公司的股票去年上涨了 143%──在你知道 eBay 公司股票上涨了 1,050%、亚马逊公司股票上涨了 297% 之前,这个数字听起来还是很不错的。甲骨文公司也许走对了路子,但是它必须保证能够从它自己参与创办的盛宴中获得持久的激励。
索尼公司
网络就是起居室。去年 11 月,当全世界计算机业聚集在拉斯维加斯,举办一年一度的 Comdex 秋季大会时,索尼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出井伸之加入比尔8226;盖茨和斯科特8226;麦克尼利等人的行列,在大会上作主题发言,这表明索尼公司开始进入计算机产业列强的行列。事实上,由于如今交互式的音频、视频成为万维网中极其重要的部分,索尼正在成为一家影响几乎遍及网络世界每一个方面的大企业。
只要浏览一下近期商业报道的标题,就会发现索尼公司对此事是多么的认真。在 9 月中旬,索尼宣布与有线电视公司(Cablevision)的一笔价值十亿美元的交易,参与在纽约市建设一个交互式宽带有线电视系统。几天之后,该公司声称将对帝沃公司(Tivo)进行投资。帝沃公司是硅谷一家生产一种名叫数字视频记录器的新型机顶盒的企业,这种机顶盒能够利用计算机硬盘记录电视节目,供用户在方便的时候放映。又过了两天,索尼公布了它的第一款网络随身听,这种随身听能通过个人计算机从网上音乐商店下载数字音乐。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星期之内。
实际上,出井伸之动员起了整个公司,以使公司的产品能够实现在互联网上的即插即用。例如,到去年秋天,索尼生产的所有个人计算机、数字摄录机以及音响和视频器件都将装上特殊的数字插孔,从而使他们能够利用一种名叫I-link的互联网兼容技术接入网络。这将使通过计算机或其他互联网装置对这些器具进行控制变得十分简便。
这意味着你可以用办公室里的个人计算机来控制家里门廊上接入了I-link网络的住宅保安摄像机,查看联合包裹运输公司(UPS)有没有把邮件送上门来。同样的I-link网络将使你有可能利用互联网连接从家中起居室里存放200张激光唱片的旋转唱片盒中选取一张唱片,在自己工作间(或办公室)里的台式计算机上播放。如果孩子们在祖父家作客,他们可以通过祖父家的电视机登录上网,向祖父展示他们首次欧洲之行的数字照片和录像片段——这些图像是存放在自家的家用计算机上的。
然后是PlayStation 游戏机。索尼公司出品的这种电子游戏机是90年代最热门的消费电子产品。由于这种游戏机十分畅销(仅去年一年就卖出了2,000万台),它正在对半导体业的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影响芯片厂商全力以赴制造迄今为止最热门的图形处理器。
事实上,出井伸之坚信互联网是索尼公司未来发展的关键,因此他在决定公司的建制时把网络当作参照。目前索尼公司分为五个主要部门,其中只有一个部门的名字中没有“网络”这个字眼。出井伸之说:“我们所有的产品系列都已完成了从模拟向数字的转变,在目前这个千年之交的时候,是该让消费电子上网的时候了。这项工作与实现数字化同样重要,而且需要花一些时间,但这是不可避免的。”
最终,如果出井伸之的计划得以实现,那么接入互联网的装置中有很大一部分将不是个人计算机,而是个人器具。而索尼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电视机、音乐随身听及电子游戏机的同义词,也将会成为在线娱乐的同义词。
互联网还彻底改变了其他一些信息技术公司。借助于市场上对监视上网人员身份的软件的需求,三年来看起来奄奄一息的网路软件厂商Novell公司已经大张旗鼓地卷土重来了。还有IBM公司,它已经摇身一变为一家电子服务公司。IBM公司的职员们再也不提大型机这个词了。
正如人们所预料的,信息技术公司属于最早和最认真地接受电子商务技术的一批企业。戴尔计算机公司骄傲地说,该公司一半以上的计算机不久将通过互联网销售。思科公司要求所有的供应和销售商都通过网路与其进行全部的业务交易。如今,差不多每一家软件厂商都宁愿向客户提供通过网路下载产品的选择,而不愿让它们订购压缩包装的软件,这样就把已经微乎其微的生产成本降低到接近于零的水平。
但是,互联网现象所带来的最有意思的副产品是他使得信息技术行业再一次看起来前途无量。人们又有了竞争意识,聪明的公司有更多的途径可以取得成功,因为这确确实实是该行业出现的各种巨大变化中的一个。而仅仅在数年之前,比尔8226;盖茨、安迪8226;格鲁夫以及他们在微软和英特尔的接班人还看起来肯定会在今后几十年里统治信息技术世界呢。然而,尽管微软和英特尔十分强大和精明,互联网将会证明它们与其他任何企业没有什么两样,就像以前的IBM和DEC公司。事实上,如果十年后《财富》杂志决定再发表一篇这样的文章来集中介绍在技术上领先的主要企业,不能保证微软和英特尔公司会跻身于被选中的企业之列。这两家公司都拥有无与伦比的技术队伍以及收购今后出现的热门技术(如果不是由它们自己创造的话)所需的资金,然而问题是未来的技术已经变得十分捉摸不定。
甲骨文公司的埃利森说:“正如IBM确实不再是计算世界的中心一样,他们也确实从未丧失过对大型机的垄断。只不过大型机不再是计算世界的中心而已。同样的事情目前正在发生在英特尔与微软以及个人计算机的身上。它们正在发现,当客户有选择余地,而你得与他人竞争的时候,情况无疑会变得复杂起来。总之,这是很讨厌的。你需要制造多种多样的产品,需要左右逢源,而且有时还会败在别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会发生。这是非常丢脸的。”是的,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一切。至少,在信息技术世界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