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是中国汽车界的资本运作高手,一度是中国财经圈的风云人物,备受争议,跨国通缉,在销声匿迹了数年之后,突然发声,且放豪言再造汽车帝国。
这就是仰融!
不过,这次仰融的出现太过突然,他的所谓的汽车帝国更像是一幅美丽的童话,凭空出世。因此,仰融再次成为了媒体追逐的“明星”。所有的人都在问同样的问题:过去曾经进行商业、资本运作的仰融,今天呈现给人们的伟大蓝图不会是海市蜃楼吧?
梦醒
仰融又要造车了!经济观察报的一则越洋电话的采访实录,把所有的人从梦中惊醒。
被官方通缉的仰融在中国的汽车圈消失的太久,以至于中国已经接近千万辆规模的市场几乎将这个名字忘得一干二净。又有谁会想到仰融还会造车呢?而且不造则已,一造吓人。
仰融今天的所谓“831111计划”明显有着中国特色,其主要内涵就是仰融承诺在中国8年内实现300万辆产能,1万亿产值,1000亿利税,10万人就业,人均年收入10万元。而更宏大的规划是其汽车帝国将在中国和美国同时展开,先期整车制造总产能将达400万辆,发动机600万台。而且该计划已经获得了实质进展:在美国已获批生产基地3万亩,并在10年内减免税费;同时与中国数个城市进行接洽谈判。
对比一下今年中国出台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就可知道仰融计划的厉害之处:中国上半年的汽车振兴规划中要求在三年之内打造出4家年产销200万辆的企业,4家年产销100万辆的企业。想想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均具有至少30年的造车历史,而仅仅拥有1990年代的造车经验的仰融,今天从零开始以后就将打造强于一汽、上汽的一个横跨中美两国市场的汽车王国,又有谁不惊讶呢?又有谁不怀疑呢?不过在怀疑和惊讶的背后,还是多少有些佩服!
再来看看产值。如果按照中国300万辆的产值平均计算的话,那么中美两国400万辆的产值至少就有1.3万亿的产值,中国两国各有300万辆的话就有2万亿。而2008年丰田、大众、本田、戴姆勒、日产的年度销售收依次为2634.2亿美元、1584亿美元、1202.7亿美元、1334.3亿美元、1084.6亿美元。如果按照人民币与没有的汇率1:6计算的话,好像只有丰田才能才能超过仰融。当然,2008年世界汽车市场销售低迷,各个汽车公司销售大幅下滑,这种比较有一定的不可比性,但是却也能够说明,仰融的计划有多么宏大而且吓人?
反潮流
在仰融的计划中,还有一点就是其新能源的目标值得人们玩味。因为其提倡的所谓新能源,恰恰是传统技术,和目前世界潮流反其道而行之。
在仰融的越洋电话采访中披露出来的信息看,仰融的节能环保方向恰恰和当前的世界潮流背向而驰。在仰融看来,电动车不是世界的未来,也不是中国的未来。开采并利用好有储量的天然气才是中国、美国乃至世界的未来,所以当今还是要以内燃机为基础,在内燃机的基础上进行技术革命。
而且仰融表示,他们已经拥有了第三代内燃机技术,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其意义在于这种仍然使用石化能源的汽车动力技术,运用到汽车上,折合成每升可以行使300公里,燃烧率可以达到95%以上,接近零污染。
这些被仰融称为革命性技术的应该是仰融所说的5月15日他们在美国正式签署的一项联合开发协议。包括共轨直喷、两级增压、稀薄燃烧技术、中度混合动力技术等等。因为仰融宣称,到目前为止,他们获知的技术信息是没有一个汽车厂比得上。
看到这些,每一个人是否都应该很振奋?也很震惊呢?
特别是中国最新的汽车产业政策,明确将电动汽车、燃料电池车、混合动力作为中国节能一汽车的发展方向,假如仰融所说为真,岂不是中国汽车产业陷入了方向性的误区?
而且,世界各国政府、所有的汽车大的厂商,都将电动汽车的研发作为未来的重要目标和战略,难到只有仰融一个人说对了吗?
欧洲是比较倾向于开发高效内燃机技术的,但是没有哪一国政府放弃电动车的鼓励使用和开发。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一直在汽车行业混迹江湖的百年企业都在电动车上倾注越来越大的精力,刚刚做汽车的仰融却来了就说“电动车没有前途”,试想:丰田、通用那些汽车大腕,,会作何感想?
果如仰融所说,仰融所做的一切就真的是革命性技术。不过,革命性技术的真理性还需要市场和时间来验证!
资本魔方
一如以前,仰融的汽车帝国仍然来自资本魔方。
按照相关的报道,仰融在国内的投资规模大概是400亿到450亿元人民币,在美国是100亿美元。所以总体投资额度至少需要1000亿人民币。
1000亿是一个什么概念?日产汽车在2008年的市值大约是141.4亿美元,相当于900多亿人民币。也就是说,如果仰融把这些钱来购买日产的话,还略有富余。
仰融过去是资本高手,今天更是。
在面对外界的质疑声中,仰融言称:“当初操作宁波罗孚项目时,我就以‘滚雪球’方式,用10亿元人民币的实投资本金撬动了330亿元的关联投资,此次回国造车,我将继续利用资本杠杆,用三分之一的资本金撬动更大资本,只是技巧会更高明,因为我要考虑到我能否亲临现场实操的因素。”
我们并不知晓其通过投资移民计划融资的详细情况,但是对于仰融的金融操作经验,国内还是多少有了解。
因此,在这个角度,怀疑的声浪或许会小很多。
反应过度?
对于仰融的报道,中外媒体的反应基本是截然不同。
华尔街日报、路透等海外媒体几乎就没有看到相关的报道,金融时报的报道提到仰融,也只是因为宝马入选公车采购而被提及。
相反,在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相继报道仰融的事情后,中国的媒体都已经一拥而上,仰融造车也与通用破产保护、悍马收购等成为中国汽车界的一大热事。
本来造车只是一件商业事件,但是对于仰融则有更多的意义。在长长的越洋电话采访中,仰融也时常流露出造车以外的思想情结。
能否亲自回到中国造车?能否与华晨合作?甚至表示:过去的事情就过去了,父母打了孩子,无论对错,也不该拗着要求大人给孩子道歉,凡事都要展望未来。
仰融曾经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但是今天的环境已然不同,真的会在8年后的世界中,会出现一个在中美两国总计生产规模在600万辆的汽车帝国吗?
相信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