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风暴 企业应来一场“头脑风暴”



今年2月19日《俄罗斯报》有篇文章,题目是:危机过后能否生存?其中一段,用了这样一个标题:莫斯科需要一场“头脑风暴”,说的是长期以来,莫斯科将能源称之为王牌,危机有可能骤然改变这张王牌的格局,因此不仅仅是要组建反危机应急指挥部,还要搞一场“头脑风暴”,解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紧急制订自己的现代化计划。

道理是一样的,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前进的道路是复杂的、曲折的。应对经济危机,以及分析预测经济危机过后的新情况、新问题,都要靠思维方式的转变、应变措施的调整,更要靠信心和智慧、靠群众的力量和潜力,做到这些就需要靠“头脑风暴”的冲击和洗礼。

 头脑风暴 企业应来一场“头脑风暴”
所谓“头脑风暴”,就是洗脑、换脑,用新思想适应新形势。有人说:没有严寒的“冬天”,只有严寒的思想;也有人讲:没有严冬的市场,只有严冬的思维。说到底,还是“思想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众多企业能从“寒冬”走过来,走得很好,那就是因为有了一种战无不胜的信心,有了一套适应“寒冬”的思路;如下,“寒冬”渐渐趋暖,诚然,金融危机何时完全消失,至今还没有准确的时间表,但危机走到终端指日可待。危机过后怎么办?不少企业以为能从危机中挺过来,危机过去就“没问题”。果真“没问题”吗?不知这类企业想过没有,“金融风暴”引发的经济危机,有一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企业被淘汰出局,能够活下来的企业具备了不同的优势和“抗震力”,那不意味着危机过后的人才竞争、科技竞争、资源竞争、价格竞争、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吗?更应看到,危机过后用工成本不会减弱、有限资源不会重生、政策环境不会过松,尤其是大宗商品供大于求的矛盾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得到缓解、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外贸出口不可能大幅度升温、制造业外转内还需一个调整的过程,因此,危机之后依然有危机,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如何认识这一点,不就需要来一场“头脑风暴”吗?这场风暴,是要给企业的干部职工注入“清醒剂”,经济危机前后都要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尤其是要及时部署经济危机过后的经营策略,千万不能忽视这一条,否则,经济危机并没有感到很大的危机,而危机过后却会被更大的危机笼罩。诚然,这种危机不再是几十年不遇的全球性危机,而是某一个企业因思想准备不足,产品结构和成本控制系统没有调整好,对市场评估和预测出现差异,而不能适应危机过后的宏观环境、人文环境和市场环境,企业的日子依然不会好过。

应该看到,面对当前经济危机,有些企业来一场“头脑风暴”十分必要,因为这些企业并不“不差钱”(没有外债),差的是标准化生产方式;也“不缺人”,缺的是高层开发、管理人才;更不少原料,少的是onmouseover=displayAd(0);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0);>精细化管理和叫得响的名牌。“头脑风暴”是要解决内因问题,这个内因就是信心问题、就是理念问题、就是思路问题,如果把差的标准化生产方式,把缺的高层开发、管理人才,把少的精细化管理和叫得响的名牌等问题解决了、调整了、完善了,那么企业的决策就会更加理性地正确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就会更加冷静地认识危险与机遇、差距与潜力、创造与创新的关系,就会更加科学地突破难点、抓住重点、规划“亮点”,企业的未来就会充满活力和希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15335.html

更多阅读

一场醒不来的梦 ___如果一万年以后! 仿佛一场醒不来的梦

传说,错过的两个人,会在一万年后,再相遇!手指可以穿越阳光追到时光吗?两个人关于爱的梦想,也只是附加在伤害上的一种累积!河流忘记带走悲伤,你忘记带走我关于你的梦想。你是我青春醒不来的一场梦,我累积着时间,一年又一年,渴望寻找到时间的

中国今天有必要来一场思想大辩论 美国大选辩论 中国

中国今天有必要来一场思想大辩论乔良先讲一件事。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是从《军报》转载的。《军报》原文是报道我军潜水艇上一名士官,技术超强,几次在潜艇出现故障的情况下,他成功排障,使潜艇得以顺利运行。这样一篇完全正面的

朱建军:意象对话——来做一场“白日梦”

意象对话:来做一场“白日梦”——访意象对话创始人朱建军记者 陈兵 通讯员 杨延卿 文/“朱建军著名心理学家,意象对话的创始人,释梦领域的领先者,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系教授,著作有《我是谁》、《你有几个灵魂》、《释梦500例》

声明:《头脑风暴 企业应来一场“头脑风暴”》为网友美得不像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