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是我们第七次发布中国上市公司100强排行榜。这也是目前唯一一份汇集在全球各地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榜单。七年前,跻身100强只需要30亿元的年收入。今天,这一数字只相当于百强公司最后一位年收入的零头。这一方面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大型国企成功实行了IPO,另一方面中国上市公司本身的规模也在持续扩大。七年来100强排行榜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1,000多家中国上市公司的范围,逐渐成为反映中国经济和本土企业整体表现的晴雨表。
2006年对中国上市公司及投资者都是波澜壮阔的一年。依托中国经济的长期繁荣预期,同时伴随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国内A股大涨了130%,涨幅居全球之冠,香港红筹指数上涨94%,而国企指数也上升了72%。进入到2007年,由于投资者信心高涨,A股市场在大量资金的支撑下连创新高,前4个月又攀升了41%。国内上市公司总市值在16个月内从2005年年底的3万亿元迅速扩张了近5倍,使得股票市场市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90%左右,而这一比例在2005年年底仅为18%。到,2007年3月A股市场的总市值正式超越香港,成为亚洲继日本之后的第二大市场。,2006年,又有18家海外机构成为获准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而QFII100亿美元的总额度也在年底几乎使用殆尽。虽然2007年5月QFII额度大幅扩容到300亿美元,但外资在中国国内市场的参与程度仍然相对很低。百强公司均在国内或香港上市。它们当中包括了中国工商银行、中石油这样的巨型蓝筹,也包含了神州数码、联华超市等充满活力的新兴企业。当中可比公司的市值从2006年初到现在增长了1.2倍,相对五年前的百强公司更是壮大了7倍。它们是中国企业的代表,更是中国经济成长的集中体现。
航母引领 资本市场大扩容
国内管理层重新启动了暂停近一年的新股发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寿等一批超级航母成为A股市场的中流砥柱,使中国资本市场进入蓝筹时代。目前,总市值前100位的公司占整个市场总市值的65%,而在2005年年底为48%。,在超级大蓝筹以A+H方式上市成功以后,要求现有海外上市公司回归A股市场的呼声也日渐高涨。很多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大蓝筹都表示,回归A股市场只是时间问题。可以预见,境外上市公司回归国内市场将是大势所趋─中国移动、中石油、中国建设银行等公司的A股上市事宜都已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之中。以往大型企业优先选择在境外上市的现象得以彻底改变,国内市场将成为本土企业的融资主场。,另外,外资企业在华上市这个搁置已久的话题又再次被拾起。包括汇丰银行在内的跨国企业纷纷表态对A股上市的兴趣。经过了漫长的冰封期后,中国的A股市场终于成了亚太区域内的主流市场。
“后股改”效应一大股东逆向价值转移
始于2005年年中的股权分置改革在2006年得到了大范围推广。股改的成功统一了上市公司大股东和流通股东的利益,激发了大股东强烈的使命感。在从非流通股没有市场价值向股改后同股同权同价的机制变化中,大股东的行为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以往常见的利润转移,资金占用均销声匿迹。一时间,大股东主导的优质资产注入、资产置换、清欠历史占款、关联交易市场化蔚然成风。,2006年,有320家上市公司先后进行了资产重组,其中75%都集中在下半年,涉及总资产规模近千亿元,占这些上市公司总资产的约10%。未来大股东做大做强上市公司的愿景将不会改变,越来越多的优质资产也将被证券化。股市将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后股改”效应二:管理层激励制度开闸
在股改的顺利推行下,证监会在2005年底发布了《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理论和国外实践均表明,股权激励对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代理成本,增强公司绩效等方面均能起到积极作用。在美国,90%,以上的上市公司都实行了管理层激励制度。截至到现在,中国共有51家A股公司进行了试点,其中17家已经成功实施了激励方案。虽然市场并未给这些公司持续的溢价,但这一制度的实施和推广将对提高中国上市公司整体素质起到相当积极的作用。
盈利增长迅速
得益于宏观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前面提到的“后股改”效应,中国上市公司的业绩明显提升。2006年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大增50%,加权平均每股净利润也增加了38%。百强公司中A股公司的净利润上涨了45%。进入到今年一季度A股公司的每股净利润相对上年同期更是飙升了近50%,。即使在扣除投资收益之后,仍然有约42%的涨幅。
上市公司的资本回报率在2006年也得以稳步回升。A股可比公司的加权平均ROE在2006年达到10%,比2005年的7.7%大幅上升2.3个百分点。而百强公司的加权平均ROE则达到了15.8%。不过我们也看到,与多数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相比,中国公司的ROE水平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例如2006年印度上市公司ROE约为21%,几乎高过中国公司的一倍。
2006 基金丰收年
2006年对于基金来说是丰收的一年。全部53家基金公司的287只基金的经营业绩达到2,708,亿元。获利最丰厚的当属偏股型基金。216只偏股型基金在2006年实现经营业绩2,614亿元,占基金总经营业绩的97%。,在资产规模方面,基金资产净值合计8,565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83%。,虽然在今年一季度基金表现平平,但股市的持续上升和投资者的追捧进一步推动了基金规模的增长。目前基金总净值相比去年年底又大增了66%,达到1.4万亿元。预计基金规模在今年剩余的时间里仍将持续增长,引领机构投资者规模的扩大。
2007 全国股民总动员
自2006年年末开始,国内股市迅猛的增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投资者投身其中。到今年4月A股和基金每日新开户双双突破30万户,居民储蓄以每星期300亿元以上的速度向股市转移。而在2005年末A股每日新开户仅为3,000户,基金则不及600户。目前A股和基金的个人账户数已经接近1亿户,相当于全国近60%的城市家庭数量。散户的大量参与,推高了市场的投机气氛和风险。4月份总成交金额超过了A股的流通市值,高达4.8万亿元,是2005年12月的22倍。2007年预测市盈率已经达到33倍,大大超过其他国家和地区。市场的交易频繁程度超出了正常的投资行为范围。在2007年4月,整个市场的流通盘换手1.1次,也就是说,市场的平均持股时间连一个月都不到。而在2005年和2006年,市场的平均持股时间分别为3.9个月和2个月。
2008 两税合并年
从2008年开始,中国的内外资企业将实行统一的25%企业所得税率。税收优惠的授予也将以行业为依据,而非所有权或所在地。长久以来,外资在中国享受”超国民”的低税率,实行15%税率的外资企业相比实行33%税率的内资企业可以多存留达27%的利润。内外资所得税差异不但拖累了中国内资企业在成本上的竞争力,也限制了它们的研发和创新能力。两税合并将使中国国有和民营企业迎来一个与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的有利环境,将显著并持久地提高竞争力。目前承担高税率的上市公司,尤其是百强名单当中处于金融、能源和通信行业的公司,将会是最大的受益者。
2008 金融市场开放年
在2007年5月的第二轮中美经济战略对话上,除了QFII的额度激增到300亿美元以外,国内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也在扩大。中国在今年下半年将取消新的外国证券公司进入中国的障碍,恢复向包括合资企业在内的证券公司发放营业执照,允许外资在中国经营经纪及基金管理业务,准许外资银行发行自有品牌的人民币信用卡及借记卡。,所有这些都将对中国证券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国内证券商在2006和2007年的大牛市里不但旧伤痊愈,而且积累了雄厚的资本。但是,除了资金,外资金融机构引入市场的还有前瞻的投资理念,控制风险的意识和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金融服务平台。目前,由国内金融机构主导的金融服务模式今后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宏观政策转向 挑战与机遇
在近3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决策者正在力图改变以往的经济增长方式。投资和出口驱动的增长虽然创造了举世惊叹的经济增长记录,但也导致了环境恶化、投资过热、巨额贸易顺差、流动性过剩等一系列问题。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方式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也是必然的选择。决策层一方面大力提升内需,促进创新,另一方面大力控制信贷和投资增长,推进节能减排。相应地,成功的中国制造业公司将会从低附加值的大规模生产转向关注质量,创新和可持续性,逐渐占领价值链上端;成功的服务业公司将能够充分利用优厚的政策支持,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不断扩大的国内市场,成长为行业的领导者和整合者。
结语:勿忘产业立国!
我们应该为今天的股市喝彩,因为这一天已让我们期待得太久。毫无疑问,股改成功将为今后的市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经济大环境向好的前提下,金融市场的长期繁荣将是一个大方向。
然而,我们必须明白,万事皆有度。股民希望参与市场成长的精神是值得嘉许的,但不可能所有参与者都成为职业投资者。当全国人民都想当股神的时候,中国的产业精神面临,e所未有的挑战。过度的投机情绪不但会催生资产泡沫,并导致其破灭,更会压抑产业资本的动力和创造力,把大量的人才从产业中抽离出来。如果这种情况再持续下去,不但会造成产业投资效率下降和数量不足,也可能会引发产业人才断代。中国目前的国情决定了必须产业立国。
百强公司是中国产业界的精英代表。回顾历史,它们曾经战胜过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挑战,展望未来,它们也将再接再厉,创造更多的“中国奇迹”,最终实现产业立国的民族理想。
财华社
财华社自2003年起与《财富》(中文版)合作,编制中国上市公司100强排行榜并撰写部分评论文章。财华社(香港联交所上市代号 8317)专门为全球华人投资者提供综合的财经资讯解决方案,透过在香港、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专业团队,以及与环球的交易所、通讯社和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提供跨市场的中文新闻、数据、报告及分析工具,内容覆盖大中华区及美国的股市、全球汇市、商品市场及债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