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产隐情:市场维稳是表,防范“换汤不换药”为实
是在劫难逃还是轻舟已过?困扰业界各方多时的白酒消费税调整一事,在接下来的数月里,或许仍将继续纠结。记者由多渠道获得证实:原定于7月出台的白酒消费税调整方案已暂缓出台。多位相关人士称,该方案未能如期出台原因主要在于管理层欲在国庆期间稳定消费市场价格。 但事实背后另有隐情。某著名白酒企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造成拖延的原因在于调税的同时难以兼顾公平:对于部分经营上不够规范的企业而言,新方案恐仍“换汤不换药”,“小酒厂继续偷逃税,越正规的大酒企税赋越重”。而对于部分规范程度更高的骨干名酒厂,这无疑构成实际上的不平等竞争。 而针对近日甚嚣尘上的高端白酒企业将通过提价转嫁赋税于消费者的传言,该负责人坦承,提高出厂价并不是企业规避消费税方案的唯一手段,降价或变相降价同样存在可能。 “至少三个月内方案不会出台” 近日记者从多位业内人士处获悉,原定于7月份出台的白酒消费税调整方案暂缓出台。“为了维持消费市场价格稳定,国务院将白酒消费税方案出台日期暂缓到国庆之后,也就是说至少3个月内方案不会出台。” 并未如期公布并施行的白酒消费税方案为整个白酒行业埋下了更多不确定伏笔。至今仍秘而不宣的方案具体内容即为其中之一。该酒企负责人表示,新政对行业的影响不会因暂缓出台而减弱。“对行业影响会很大,特别是骨干名酒厂。” 由于烟酒行业并非国家鼓励发展的健康产业,政府一贯倾向对其课以重税。而目前我国白酒消费税包括20%的从价税率和0.5元/斤的从量税。“0.5元/斤从量税征收的出发点即为了避免企业逃税。但相对而言,从量税对低档白酒影响较大,而对于高毛利率的高端白酒厂商影响微乎其微。”广东省某酒类行业协会人士此前向记者表示。 此外,对于20%的从价税率,大型酒企亦不乏对策。鉴于酒类消费税中很大一部分采取在生产环节从价征收,各酒类企业多数采取设立销售公司、降低名义出厂价的方式来进行避税。 而针对此,此次方案调整考虑上调白酒税基,理论上,白酒企业、尤其是价格较高的高端白酒企业相应上缴的税收将大幅增加。 各方博弈之下新政难产 尽管如此,鉴于酒企的复杂情况,上述方案却迟迟难以出台。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述酒企负责人表示,此前甚嚣尘上的白酒提价传言只是企业转嫁赋税予消费者的手段之一。实施上企业仍存在多种避税之策。“有可能提价转嫁于消费者,有可能降价少交税,或变相降价、变通降价。” 而问题正出在“变通降价”上。“如某酒厂各地设办事处,厂里低价卖给办事处,办事处再高价卖出,这部分就不上消费税了。”该负责人举例称,该种操作手法实际上与之前借销售公司避税手法同出一辙。对于部分经营上不够规范的企业而言,新方案恐仍“换汤不换药”。而对于部分规范程度高的骨干名酒厂,这无疑构成实际上的不平等竞争。 “小酒厂继续偷逃税,大酒厂越正规的税赋越重。”上述负责人表示。“酒企比烟企复杂,这也是国家不急于出台的原因。” 种种力量博弈之下,该负责人称,眼下消费税调整方案仍未有确切出台时间表。 本报记者 张晓华 链接 税收改变酒企命运 或引发新一轮洗牌一“税”功成万骨枯,这话可能夸张了点。但对于白酒企业来说,每一次国家税收政策的改变,无疑都是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行业里不乏企业因税收改变命运的先例。以2001年5月的税收改革为例,当年财税文件规定:对粮食白酒、薯类白酒在原按25%、15%征收消费税的同时再按实际销售量每公斤征收0.5元的定额消费税,同时停止执行外购或委托加工已税酒和酒精生产的酒抵扣上一生产环节已纳消费税的政策。这一调整,导致古井集团总体业绩再次下滑,利税减少0.79亿元。其时仍在王效金管辖下的古井集团的第二次创业功败垂成。 而2006年3月的一道税收政策则推动了粮食类白酒企业的繁荣。当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将粮食白酒、薯类白酒的比例税率统一调整为20%。粮食白酒降5%,薯类白酒提高5%。 眼下,白酒消费税又面临调整,此次调整是否将引发新一轮的转折和洗牌,新政出台之后方见分晓。 张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