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来运转:二次上市成功第一次上市失败后,潘石屹几乎没有再关注上市的事情。可是几年之后,潘石屹突然发觉,以前和SOHO中国差不多的公司已经走在了前面。潘石屹突然意识到,中国地产界的游戏规则发生变化了,主流俱乐部的入场券更加昂贵了。查看万科的年报,在2001年,万科与我们的赢利水平差不多,但几年之后,万科已成为千亿市值企业了。而富力在做北京富力城时,我们开发的建外SOHO的售价比它高了一倍。可是,它随后便完成了香港上市。最让我受刺激的是,2004年,万科的(总经理)郁亮告诉我说万科的年度利润,一半都是由地价、房价上涨带来的。今年(2007年),我看到其他地产公司的年报,震撼不已,没想到一大批地产公司在完成与资本市场接轨后都(腾)飞了起来。我想,再不改变战略,就是麻木不仁,就是愚蠢的商人了。于是上市被再次提上日程。潘石屹表示,不上市,企业就非常困难。而上市之后,只要业绩好,还可以增发,筹集更多资金。2007年1月8日,SOHO中国(为)再次上市举行启动仪式。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再次邀请第一次上市时的整个团队,包括高盛和毕马威,原版的律师,原版的会计师,原版的投资银行。我需要的就是时间,我不能让市场淘汰掉。|www.aihuau.com|10月8日,(SOHO中国)公司在香港上市成功,128亿港元打到我们公司的账户上,整整9个月,SOHO中国终于完成了上市。公司的上市也创造了很多纪录。2007年10月10日,SOHO中国在北京索菲特大酒店举行上市庆贺晚宴。在灯光闪耀中,潘石屹自豪地宣称:我们的上市是目前亚洲最大的一宗商业地产IPO,SOHO中国如今是亚洲规模第二(大)的商业地产开发商。

潘石屹用“时来运转”来形容这次上市之旅。最终SOHO中国一共募集了128亿港币,再加上自有的几十亿,现在SOHO中国账上的可支配资金超过150亿。第二次上市得以成功,这一变化是缘于资本市场的宽松,还是SOHO中国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呢?潘石屹认为,大环境的因素要占70%。潘石屹特别坦诚地说道:现在的大环境完全不同了,整个社会的财富积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回)想一下,21世纪初,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石油上市的时候募集的资金也不过几十亿,而今天,我们一个小小的房地产公司就募集了18.9亿美元,甚至比它们都多。首次尝到资本甜头的潘石屹并不满足,他表示香港的股民并不了解SOHO中国,甚至有些人都叫不出SOHO中国的名字,把它称作“英文中国”。由于香港是一个土地极为稀缺的城市,所以大大小小的房地产公司,尤其是上市的房地产公司,都非常看重自身的土地储备,把大量的土地储备视为企业生存的安全阀,这也就直接影响了包括散户在内的各种投资者的投资口味。 而SOHO中国的土地零储备战略显然成了香港投资者眼中的另类。因为香港地小,香港投资者习惯性地依据地产公司的土地储备量来判断投资价值,但到了欧美,投资者更看重企业的赢利能力、商业模式以及品牌。尽管囤地不是SOHO中国的强项,但却得到了欧美投资者的肯定。然而,SOHO中国的品牌优势还是在内地,而内地真正了解自己的客户却买不到自己的股票。现在对于SOHO中国来说,比较痛苦的一件事就是产品和股票的错位。我们的品牌优势还是在内地,如果政府能批准我们回归A股,这种市场的错位就可以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