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金融海啸全本 应对金融海啸莫“唯土之信”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有一个表姐夫热衷于煎熬钟乳石当保健品服用,声言“土之所出乃良,无不可”。柳宗元于是写信给表姐夫,针锋相对的提出要“不唯土之信”。这就是“唯土之信”的由来,那意思是说,既使出之“原产地”的东西,也有优劣之分,不可人云亦云,乱用一通。应对金融海啸的新出现的种种潜规则也是如此,尽管它们出自本土,也是不能随意“服用”的。这里列举二三,请业界精英明鉴:

 重生之金融海啸全本 应对金融海啸莫“唯土之信”
示弱

在金融海啸中呼吁政府采取“救市”措施,要求“救市”措施向自己倾斜,示弱是一个好办法。且不说好哭的孩子多吃奶,“会”哭的孩子更会多吃奶,利用同情弱者的社会心理,把自己描绘成不堪重负的样子,总可以增加几分权重。在金融海啸中“出海”人家不相信眼泪,在本土市场上难道不是“土之所出乃良,无不可”?

其实,这样的示弱者“理”并不弱,他们振振有词;政府“救市”就是要救优胜劣汰之市,如果放任优胜劣汰就是不作为!他们还举出了坦特尼克号沉船的例子。坦特尼克号即将沉入海底的时候,就不能听任优胜劣汰,要首先组织力量去救妇女、儿童等弱者。在救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该优先安排妇女、儿童等弱者登上救生设施。否则就是鼓励自私,甚至是不讲人道,在和平时期就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比如老板称自己属弱势群体,要求政府取消最低工资的有关规定相适应,就有利于老板逃离“坦特尼克号”。

|www.aihuau.com|1

如此一来,示弱岂不是争取“救市”措施向劣势倾斜的不二法门?不过,这里面混淆了几个概念,“救市”并不是“救难”,经济增幅的下行并不是世界末日,弱势不等于劣势。对于市场中的弄潮儿来说,要分清目前的处境是落难还是战斗。如果把商场比作战场的话,那么“救市”也是在战斗。对于从战场上退下来的伤者不说,在近敌的状况下,对伤员的救护应当是先救那些便于包扎者、斗志顽强者、伤势较轻者,而不是相反。这并不是对弱者不讲人道,而是大敌当前,重要的是迅速恢复和补充战斗力,这样更符合整体利益。在金融海啸中“救市”也是如此,否则经济颓势不能及时弥补,救出来的都是些劣势,那就难以摆脱整体上的弱势。

在竞争对手面前示弱或许可以算得上是一种竞争策略,但是在有限的“救市”资源面前示弱,甚至以劣势冒充弱势,就很难算是真君子。在自家门口示弱或许能够暂时博得一些同情,但那很难恢复更为可贵的信心。比如民族品牌如果以弱势的面目出现,要求人们“唯土之信”,那也很难提振内需。

赶车 

一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一点六二万亿元,创出历史天量,这在宏观上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操作层难免有部门利益驱动的成份,提供信贷的银行就认为早放款早受益;据说接受贷款一方也要努力赶刺激经济的早班车,他们的理由是担心宏观经济政策会变。既然去年的宏观调控政策从年头到年尾有如此大的反差,谁能保证今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哪一天不会做出调整呢,先赶上货币宽松政策的车再说。

与农民过去怕政策变不同,在金融海啸中恐怕没有人会为企业的资金链问题提供担保,让大家吃上“定心丸”。如果说过去农民的怕变是担心下车,那么现在则是怕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于是乎,4万亿刺激经济的巨资就成了唐僧肉,似乎没有排队队吃果果的从容,只有先下手为强。当然,一个个行业振兴、一个个地区提振的方案的推出的确不容迟缓,但是企业经营不是搞运动,回暖返春的努力关键还在于发展后劲。虽然说在市场竞争中“投机”有时候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把争取信贷当作刘备借荆州的好戏,根本就不去考虑偿还能力,那不仅走不出金融海啸,而且有可能形成更大的金融海啸。

在信贷超常规的发放中,赶车者即使自己无意浑水摸鱼,也容易被人钻了空子,好心办了坏事。赶车者慌不择路,且希望走捷径,自然有萝卜快了不洗泥之处,说不定会掉进别人有意无意设置的陷阱。这样即使能够赶上车,那也未必是好事;如果赶不上,更会弄巧成拙。据《21世纪经济报道》2月12日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了使房地产位列十大振兴行业,也搞了一个计划,却去掉了规划题目中的“振兴”二字,据说这样做即便获批不成,也可以成为一个行业的长期发展规划。这虽然不是在设局,“赶车”之嫌也使它大为逊色。

其实,无论哪一个行业,对于国民经济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似乎“土之所出乃良,无不可”,企业资金链紧张的问题都应当酌情给予解决,但是大可不必造成赶车的拥挤。市场终端的消费能力是一定的,资金投出去后沉淀在谁手里都未必是好事。企业如果盲目赶车,将资金沉淀在生产过程中,无疑会加大成本。如果管理创新再跟不上,那就会欲速则不达。

整合 

金融海啸似乎使外贸依存度比较大的企业认识到,仅仅借船出海不行,需要形成自己的管道。于是整合便成了企业走出低谷的重要选项,似乎不如此就等于坐以待毙。与经济下行形成对照的是,我国央企或许正在进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内外扩张。郎咸平先生更是将整合的理念发挥到极致,他认为,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工商链条”时代,品牌战略不重要,技术升级不重要,劳动力成本不重要,只有“工商链条”才重要。

其实,整合作为一种理想模式,在任何时候都适用,也是资本运作的高手早已在用的套路。在金融海啸重提整合问题,似乎不是什么新发现。在郎咸平先生“工商链条”里,所谓生产开发整合(IPD)、供应链整合(ISC),难道不是科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另一种说法?每一个有作为的企业家都想把企业做强做大,发展顺利的企业都想更上一层楼,名列世界500强。稍有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打造世界级的“航空母舰”抗风浪能力最强。如果说这时候提出整合有什么新意的话,不是进行“抄底”就是想利用整合形成的垄断避开竞争,这很难有利于抗风险能力的提高。

应当承认,从以出口为主的制造业无法取得价值链上的较高部分,任人宰割的弊端出发,提出整合理念也算得上是“土之所出乃良,无不可”。但是,如果说国内有实力的领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受阻,中了洋人的圈套,转而整合本土企业,那也未必就是一整就灵,未必能够使所有的丑小鸭都能变成金凤凰。且不说黄光裕在整合游戏中身陷七宗罪嫌尚没有厘清,就是现在央企的企地结盟同样具有风险。即使央企不会在整合中圈钱,也可能会被地方政府用来填窟窿。有识之士已经在新出现企业重组中看出了猫腻:“央企虽有钱但是也不能算多,地方政府不能把央企当成摇钱树,不能把一些经营业绩不好的包袱全部甩给央企或者是附加一些任务,否则央企担子也会很重。”果真如此,那结果就不一定是双赢。

如果以为经过整合之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一定会变成好的企业,那逻辑的确很可笑。因为中小企业的存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即使原有的中小企业要么被淘汰要么被招安,也还会有新的中小企业出现,因为社会需要中小企业在“航空母舰”之外拾遗补缺;鼓励创业往往需要创业者从中小企业做起。走差异化道路的依然是一个可行的长期的课题,对于这些企业家来说,要想避免在实施“蓝海战略”时半途而废,必须学会应对大而全小而全的新诱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18156.html

更多阅读

重生之军医 作者:达娃

我们俩第一次相遇在S市味庭宅,期间相处8秒。第二次在S市飞往京都航班头等舱,相处时间2个小时10分钟。第三次我们在B军医大校长办公室,相处时间38分钟,并在此期间交换姓名。原名《重生之那谁》,现在改成《重生之军医》一目了然。

声明:《重生之金融海啸全本 应对金融海啸莫“唯土之信”》为网友马蹄声踏江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