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转型升级”系列之一:产业转移



从“范跑跑”、“猪坚强”到“周老虎”、“小沈阳”,从“忽悠”、“山寨”到“打酱油”、“俯卧撑”,当这些蕴意深刻而又不失调侃搞笑的网络名词大肆流行的时候,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中国经济界和企业界也在流行一个词汇——转型升级!

可以说,这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已成为中国经济改革及产业结构调整、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导火索和助推器。那么,什么是转型升级?企业该如何转型?又怎样升级呢?笔者认为,“转型升级”是一个大的概念和范畴,如果要用另外一词来解释的话,那就是“创新”,包括模式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等。企业的任何一项创新、任何一个进步都可以说是“转型升级”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转型升级应早谋划、早行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脚踏实地、小事做起。

通过对企业长期的观察和分析,我个人认为,转型升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产业转移。

二、市场转移。

 解读“转型升级”系列之一:产业转移

三、产品升级。

四、品牌升级。

笔者将以系列文章的形式,从上述这四个方面,通过剖析典型的企业案例,来解读“转型升级”背后的故事。

转型升级之一:产业转移

 

案例企业:利时集团

转移方向:二产转三产(制造业转向服务业)

企业背景:利时集团创立于1993年,经过15年的发展,利时集团已成长为集家用品、商业连锁、投资于一体,实业经营与资本运营互动发展的现代企业集团。 利时集团下设三大骨干产业:亚洲最大的家用品制造基地——宁波利时塑胶有限公司,深圳金达塑胶五金制品有限公司;浙江省第一批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宁波新江厦股份有限公司;全国万村千乡连锁示范企业——宁波新江厦连锁超市有限公司。目前,集团拥有子公司30多家,员工 4000余人,集团先后荣获“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全国出口创汇先进企业”、“浙江省文明企业”等称号,利时商标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浙江出口名牌”。

利时集团是以家用品制造起家的,产品90%以上出口欧美市场。这次金融危机导致的国际市场萎缩,价格下滑,对出口业务带来很大困难,但利时集团通过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了企业的转型升级,不仅经受住了当前严峻经济形势的挑战,而且与国家的宏观产业结构调整不谋而合,表现出强劲的生机与活力!据了解,2008年,利时集团实现销售总额55亿元,与2007年相比增长了22.7%。

转移原因:

1、任何企业都经历着:起步期——发展期——平台期——提升期——下滑期——消亡期。企业最终都是要走向衰败的,关键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怎样拉长上述中间的几个周期。利时也不例外,2005年,利时收购香港通达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后,成为亚洲最大的家用品制造商,此后,公司在产值和规模上的发展速度放缓,企业进入平台期,开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是每个企业不可逾越的发展过程。

2、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为主的制造加工业,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企业利润下降、外部竞争增多、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许多企业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调整,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同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相续出台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政策,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08年8月6日,国务院又审议通过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并将“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放在了首要位置。

3、通过对美国经济的调研发现,美国的服务业、商业经济占到GDP的近八成,而反观我国的商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远远落后美国,仅为20%左右。世界500强中前十名为软件网络信息技术型、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型和商业零售型企业。而且沃尔玛曾排在首位、家乐福也在其中。利时集团结合国情、对比自身,分析未来发展的趋势:搞软件、网络信息,科技含量高,利时一窍不通;做能源产业,国情并不允许,本身也无优势;而零售业,发展空间大,不占用资源、不污染环境,且门槛较低,加之政府倡导,浙江居民购买力强等等。

综合上述原因,利时集团决定进军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转移方法:

1、采取收购重组方式,切入其他产业。

从一个产业进入另一个产业,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收购。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被

收购企业的技术、人才、销售渠道等资源,从而实现自身的扩张。2005年 5月,决定进军商贸流通流域的利时集团,终于迎来机会,收购宁波新江厦百货46.6%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2006年11月,利时集团全资控股新江厦股份和新江厦连锁超市,全面进军商贸流通领域。由于新江厦百货和新江厦连锁超市在宁波当地已经经营了十余年,有着丰富的销售渠道、管理人才和较好的知名度、美誉度,所以利时收购后,实现了从一家制造企业向商贸服务企业的初步转变。

2、采取商业连锁方式,迅速扩张规模。

复制现有成功模式,大力发展商业连锁,是利时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方法之一。收购新

江厦百货和新江厦连锁超市后,集团在最大程度保留原有人才的基础上,通过查找问题、总结经验等方法,对其内部构架、经营管理方式进行了优化重组,并将形成的成功模式进行推广,即连锁经营,主要包括两个业态:连锁百货和连锁超市。目前,新江厦百货更名为利时百aihuau.com货,以宁波为核心向全省重点发展,在浙江的海盐、桐庐、象山及宁波本地同步建设数个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百货大楼;新江厦连锁超市,以乡镇级的农村为主要市场,以年新开张15家新店为目标,大肆扩张,目前已拥有连锁店近40家,覆盖宁波及周边地区。

3、优化原有产业,杜绝顾此失彼。

产业转移就意味多远发展,而多元发展的前提是必须做大做强主业,否则就可能得不偿失。利时很早就与各大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并在利时设立了产品研发中心,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仅模具一项每年都要投入上千万元。尤其是去年外贸业务普遍不理想的情况,利时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不降反升,投入研发经费1000余万元,开发出大批高附加值产品,平均每天有3-4个新产品面世,深受客户欢迎。其中,某型号的产品销售价格从原来2美元提高到16美元。与此同时,利时还重新定位目标客户,淘汰大批档次低、获利能力差的产品,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外贸业务的通畅。

转移成效

自多产业转移、多元化发展以来,利时集团的规模更是扩大了近一倍,员工增加到4000

余名,年度销售额翻了近一翻,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752376万元,上缴各类税收17608万元,分别是2005年前的5倍和8倍,从2005年开始涉足商贸流通领域,至今虽然还不到4年时间,但利时的商业连锁规模迅速扩大,新江厦连锁超市发展到30余家,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4000余个。自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许多企业的资金紧张、经营困难,而利时由于转型升级初有成效,并未感到太多的“寒意”,今年1-4月份,利时出口销售额5000万美元,其中宁波工厂销售额2000万美金,与去年相比基本持平,但集团整体销售额略有提升,利润增长了20%以上。他们采取“堤外损失堤内补”的方法,依托商业连锁,积极开拓国内市场,通过内需来保证集团总额的增长。虽然金融危机对制造业和外贸有所影响,但连锁百货、购物超市门店的扩充,单店销售和利润的增加有效弥补了外贸销售额的不足。同时,由于商业大都以现金交易、实现了“现金流”的通畅,从而实现了企业的稳健发展。

转移体会

1、坚持创新、大胆实践,总比别人先走一小步。

 “当别人还在做外贸代理的时候,利时已经去广交会设立摊位,直接面对客户了;当别人去广交会设立摊位的时候,利时已经在美国开设了分公司,当别人考虑转型的时候,利时已经进军现代服务业……”从订单式加工到自主技术、品牌、从传统制造业到商贸流通领域,利时前进的每一个脚步,都可以说是创新的结果,用集团董事长李立新的话说就是: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总比别人先走一小步!

早在03年的时候,集团领导层已经充分地感受到这种传统的外向型经济会面临着比较严重的发展瓶颈。通过国内外的市场考察调研,立足利时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两条路:一是传统加工行业要增加附加值,走品牌发展之路提高产品的创新能力;另外一条路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进军第三产业。事实证明,这两条创新之路是完全正确的,不仅经受住了当前严峻经济形势的挑战,而且与国家宏观的产业结构调整不谋而合,表现出强劲的生机与活力!

2、掌握国情、选准方向,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调整,各级政府相续出台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政策,号召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去年国务院又审议通过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放在了首要位置。可以预见,现代服务业必将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去年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又提出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及为抗御金融危机国家实施的4万亿扩大内需举措等等,都为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而利时的连锁百货和连锁超市定位于大众消费和农村市场,因而得到迅速发展,而且实现了“现金流”的通畅,从而能在当前的“经济寒冬”中安然无恙。

分析利时的发展战略,不难看出:中国的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立足国情、掌握国家政策、把握行业发展潮流,只有在有利的大环境下有目的地投资才能减少风险、赢得市场。

3、多元发展、专业经营,充分发挥专业人才优势。

企业多元化是把“双刃剑”,搞不好很可能伤到自己。对此,利时集团也有着清醒的认识。转型和多元,并不是立即180度转身,那样容易摔倒,多元化需要试推,需要用专业的人才团队来经营管理新涉足的领域。利时集团在转向第三产业后,并不放弃第二产业,对于收购的企业,集团会最大化地留用原有人才,进行重组优化,坚持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并进行两三年的试推、总结,从而保证了企业的稳健发展。

4、注重研发、强化品牌,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目前,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是选择简单的量的扩张,不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的积累,热衷于仿造而不专注于创造,热心于贴牌而不专注于创牌。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发展滞后,必然给企业增加风险。以宁波服装企业为例,近90%的企业的生产方式为“OEM”贴牌,一旦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就会造成订单减少、甚至没有业务,企业就面临着生存的考验。所以,做强做大制造业的产业转移的前提,加大科技研发,拥有自主产权,做好自身品牌,才是中国制造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未完待续 敬请关注转型升级之二:市场转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18344.html

更多阅读

冤鬼路四部曲十大场景系列之一:观音伶仃

*********************************************************************************************************************************************前言:没有人会质疑,那是一场如何风花雪月最终归于零的哭泣,那是一场如何山盟海

转载 解读DELL保修政策之一:三包篇

原文地址:解读DELL保修政策(之一:三包篇)作者:戴尔技术支持工程戴尔中国“三包服务”相关问答(点击可以访问原文地址)1、戴尔的“三包服务”是什么?答:戴尔计算机(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戴尔公司")将根据《微型计算机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

被打系列之一:被放逐的无冕之王-----记者更新中

老辣:没有法律就没有次序,没有次序的社会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在这样一个动物世界里,除了少数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其他动物都处在被吃地位,区别在于一部分动物是绝对被吃,而另一部分动物既在吃别人,自己也可能被吃。今年来“被打”一

声明:《解读“转型升级”系列之一:产业转移》为网友项前进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