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文本 走进文本,与文本面对面的对话



     孙绍振教授曾说,不管在大学还是中学,文本阅读都是一个重点,一个难点,也是一个薄弱环节。事实证明,阅读文本就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细读文本,只有细读文本,才能真正完成阅读和欣赏。阅读归根结底是一种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的一种自主审美活动,而这种审美活动的载体便是文本,阅读这一审美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便是尊重文本,尊重文本的首席地位,而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打着“对话教学”的幌子,脱离文本,一味追求课堂的纷繁热闹;另一方面,无视学生的认知水平,漠视文本,开掘所谓的“深度语文”,课堂上教师层层盘问,强调思辨,结果使崇高而深刻的理性流于虚妄。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在实践对话教学的同时,应学会善待文本,走进文本,倾听文本的声音,倾听学生的心灵,寻求语文学习的真义。

  一、善待文本:岂可越俎代庖

  作为学生阅读审美活动的载体----文本,它的形式和种类是丰富多彩的,有说理释义的议论文,有描山画水的散文,有写人叙事的记叙文……走进文本需要善待文本,不要以教师的好恶左右学生的解读意图。目前,张扬读者个性已成为阅读教学的共识,但教师如果一味将自己的解读思路、解读感受强加给学生,就无异于“请君入瓮”。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是单纯的自我理解和赏析,而是为了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我们要换位思考,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在体验。

  如有位老师执教《大堰河———我的保姆》:

  师:“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这句话里有两个名词,十分矛盾,是哪两个?

  生:(沉思)“家”和“客”。

  师:对!大家有谁在自己的家里像做客吗?

  生:没有。

  师:“家”和“客”本是对立的,谁在自己家里做客呀,能做客的地方不是家。诗人在这里正是抓住了“家”与“客”这一对矛盾,才表达出一种复杂的辛酸。在这一节里,还能不能找出类似的矛盾?

  (学生埋头边读边找。)

  生:“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这句矛盾。

  师:怎么矛盾?

  生:既然是妹妹,就应该熟识,可是作者却不熟识。

  师:我再引申一下,这种强烈的矛盾对比的写法,是诗人、艺术家经常运用的,大家在其他地方还看到过吗?

  生:《卖炭翁》里面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

  师:再想想,还能从电影、电视中找到这种矛盾的写法吗?

  生:电影中常有,如殿堂高处悬挂着“正大光明”的牌匾,而坐在下面的人却干着卑鄙龌龊的勾当。

  生:电视中,殿堂上挂着“明镜高悬”,下面审案的人却贪污受贿,把案子判成冤案。

  ……

 对话文本 走进文本,与文本面对面的对话
  老师不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一股脑儿搬给学生,而是巧妙地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同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消除文本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因此,教师必须将阅读策略转化为阅读教学策略。有专家指出要注意两点:一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不可用“接受美学”“解构主义”之类的理念作统一要求;二是互动性策略,教师作为成熟的对话者,学生作为不成熟的对话者,两者之间的互动非常重要。教师与文本对话的成果如何与学生交流、如何促进教和学的相互转化,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二、走进文本:并非多多益善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随着新课程的推行,随着教师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愈发的“五彩缤纷”,虽说教无定法,但却常常让人有眼花缭乱的感觉,其中偏离文本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的对话肤浅杂乱,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多媒体的纷繁画面挤占了学生思考想象的空间和时间,阅读教学的效果因此大打折扣。

  走进文本不可盲目依赖多媒体,链接过多的文本只会让学生莫衷一是。如一位教师执教《珍珠鸟》一课时,在课文的基础上链接了一系列文本(包括音像等超文本):

  (1)《囚鸟》(歌曲)

  (2)《鸟儿中的理想主义》(随笔节选)

  (3)《群鸟》(电影片段)

  (4)《放鹦鹉》《画眉鸟》(古诗2首)

  应接不暇的文本与超文本(音乐、电影)的切换容不得学生将目光停留片刻,让思绪舒展开来,细细品味,慢慢咀嚼;于是这些“快餐”成了“夹生饭”,学生消化不了。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大多为肤浅应景式对答,很少有闪耀着思想火花的语言。许多学生叹服于老师深邃的思想,大多“失语”而成为“看客”。其实,简化头绪、删繁就简、摒弃烦琐的解读这些要求在2000年的教学大纲中就已提出,何必为了印证教者的一些学术成果而让学生劳心费神呢?简约是一种美,简洁而朴素的教学风格更是美不胜收。

  三、倾听文本:亟须闲庭信步

  诗意的语文应让学生倾听文本声音,在语言的丛林里散步,驻足观赏,玩味咀嚼。

  倾听文本首先需要给学生以充裕的阅读时间,“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只能让学生浮光掠影,一知半解。同样在《珍珠鸟》一文的教学中,某教师安排了这样三个环节:

  师:课文预习过了吧?我们再花一分钟时间,重新看一下这篇课文,然后,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

  师:带着两个问题,重读课文,一分钟以后,我请同学来回答。

  师:下面我们比较一下筱敏《鸟儿中的理想主义》和这篇课文。两分钟比较阅读,比一比,想一想。拿起你的笔,关键的地方圈画一下。

  无论是感知文本还是带着问题探究文本、比较阅读,一两分钟快速浏览千余字的文本,只能提取一些信息或留下一些肤浅的印象。因而对文本的认识是模糊的,思考也就流于肤浅,更谈不上提升语感。于漪老师针对这种现状指出:“感知是进入体验的大门。阅读语文材料,通过视觉接受文字信息,接受文字塑造的形象、场景、氛围,触摸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作者心灵交往。把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通过联想、想象、比较、分析,产生新的体验。这种学习由入目到入心,使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熏陶,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在阅读实践中切实得到提高。”因此,必须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倾听文本,提高个人阅读的质量,这样集体讨论、合作学习的质量才会提高。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才会产生思想的碰撞,才会妙语连珠,精彩纷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1864.html

更多阅读

企业家精神观察:清华毕业生安旭,与苏州斯莱克300382

企业家精神观察:清华毕业生安旭,与苏州斯莱克(300382)清华大学毕业生,目前已经执掌了超过100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很多还是公司创始人和控股股东。创富榜里面,出生于1963年,1965年的特别多,1964年的少很多,出生于1960-1962的就更少了。苏州斯莱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意思

一直很喜欢这样的一句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是种淡淡的感觉,淡淡的爱情,没有太多的轰轰烈烈惊天动地,有的是象流水一样绵延不断的感觉;没有太多的海誓山盟花前月下,是相对无言眼波如流的默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该是一种并肩

声明:《对话文本 走进文本,与文本面对面的对话》为网友暮雨亦成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