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节:时代精神(11)
系列专题:《全球帝国的阵痛:大转型时代》
在1920年代,留声机唱片业由于广播电台的出现而面临实际上消亡的威胁。但眼下它却开始扩张:那些对音乐产生了强烈兴趣的人开始想让它符合自己的要求。爵士乐的风行加速了这次扩张,爵士乐的一些更严肃的爱好者很快就认识到,如果你想要成为本尼·古德曼和艾灵顿公爵的作品的一个真正严肃的研究者,你就必须收集老唱片,并成为一个汉迪、贝德贝克和阿姆斯特朗的鉴赏家。到1940年代,早些年总是通宵达旦跳舞的年轻人发现,坐在地板上听留声机,再来几瓶啤酒,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很多人在图书和绘画上的品味都非常有限,但他们不仅有本事凭借最初几个音符就能辨识出最有名的交响乐,而且熟悉那些名不见经传的、跟巴赫同时代的人的作品,有能力比较不同管弦乐队的唱片,并为此感到自豪。关于1951年的唱片销量,《公告牌》(Billboard)杂志做过一个非常粗略的估算,得出了总数大约是1.9亿张--美国的男女老少每人一张都还有多--"古典"音乐唱片的销售总量大概占到1.9亿的10%到15%:或者说,大约有2,000到3,000万张古典音乐唱片。这里我们不妨给出一个例子:万达·兰多芙斯卡的大键琴唱片《哥尔德堡变奏曲》(Goldberg Variations)在发行之后的头三个月就卖掉了20,000张。一位精明的美国文化研究者曾对我说,在他周游美国各地的时候,不断有人告诉他:"咱们镇可有点不同寻常。我想,咱们这里正在发生的最令人兴奋的事情(对我们来说)不是商业上的任何事情,而是我们的交响乐团(或弦乐四重奏乐团,或社区合唱团)。"
实际上,当你观察艺术领域的时候,呈现在你面前的这幅图景是混乱的:公众对艺术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兴趣,就连芭蕾舞(无论是老式的还是新式的)的观众也在不断增长。百老汇戏剧几乎是要死不断气--地方市民剧院和大学剧院看上去正处在前途无量的青春期。电影几十年来被数百万人所热爱(并被满腹经纶的批评家所痛骂),如今它的观众一点一点地流逝到电视(尚未发展成荒谬的粗制滥造)那里去了。建筑已经走出了早期对古老欧洲风格的模仿,正在生产宏伟气派的工业建筑,连同高度实验性的、有时候甚至是荒谬可笑的现代住宅--与此同时,在一些大城市(无论是纽约、芝加哥、圣路易,还是洛杉矶)的外围,乘坐巴士从机场到市区的旅行者几乎看不到任何建筑师手艺的痕迹。这里有秀丽迷人(即使有点单调)的汽车公园大道--沿着其他干线公路,是一连串公路城镇上刺眼的东西(修车厂,汽车旅馆,加油站,广告牌,二手车市场,废品收购站,以及更多的广告牌),相比之下,它们使得汽车公园大道看上去就像是逃避现实者们的世外桃源。
更多阅读
第50节:第七章:你是上级的私产(1)
系列专题:《潜伏中的职场生存学:潜伏在办公室》 第七章:你是上级的私产 职场潜规则第七条:一定要有靠山,但比靠山还可靠的,是让自己有价值。 在电视剧《潜伏》里,余则成屡遇危险,时常被敌人怀疑打击,但余则成每次都能转危为安,甚至
第54节:时代精神(15)
系列专题:《全球帝国的阵痛:大转型时代》 它事实上比这走得还要远。因为,各个不同的国会委员会的调查,政府的"忠诚调查",阿尔杰·希斯的奇怪戏剧,麦卡锡参议员的爆发,由《红色频道》(Red Channels)的发表所带来的对娱乐界的恐怖压制,以及
第53节:时代精神(14)
系列专题:《全球帝国的阵痛:大转型时代》 正如我1940年在《自昨天以来》一书中所写的那样:"事实上,很多年轻的反叛者之所以信奉共产主义--或者至少是跟它打情骂俏--是因为他们把它看作是幻灭之路上的终点站。首先,你看到了现行秩序运
第52节:时代精神(13)
系列专题:《全球帝国的阵痛:大转型时代》 或许,每个人都曾在某个时候有过这种无助感,就像一架轰鸣着穿过云雾的班机上一个被安全带绑缚在座位上的乘客,对大事完全不能掌控。商人在为来年编制预算,或者在签订一份长期合同;年轻恋人在计
第51节:时代精神(12)
系列专题:《全球帝国的阵痛:大转型时代》 真实的情形或许并不是这样:这里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正在进行一场空前的实验。它让数量惊人的人民变得富足(用从前人们所知道的任何标准衡量,都算得上富足),他们以前完全不熟悉艺术,跟艺术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