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全球帝国的阵痛:大转型时代》
此外,这些杂志及其他地方的广告不断提供刺激,激励人们努力工作,以便有能力购买更多的商品。美国也像其他地方一样,有些工人在工资增长的时候会悠着点,理由是,他们如今有这样的经济条件,能够放松放松。但在某种程度上,这并不是一般规律--有些工人会继续苦干,希望能买得起更多的东西--我们可以把大规模广告看作是一个伟大的激励制造者。

这种新闻媒体的大众教育模式纯粹是20世纪的现象。在世纪之交的时候,没有哪份美国杂志有接近100万的发行量;到1947年,发行量超过100万份的杂志多达38种;仅《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一种,到1951年,它在美国的总发行量就高达950万份。 电影(仅从大约1905年开始)和电台(仅从1920年开始成为大众广播工具)也同样把各个收入水平的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享受同样的情绪刺激,把它们的胶片和节目塑造成美国经验的一个共同要素。 在电影中,像加里·格兰特、汉弗莱·鲍嘉、格利高里·派克、蒙哥马利·克里夫特和法利·格兰杰这样一些深受欢迎的明星,可能扮演被认为应该是富人或时髦人士的角色,也可能扮演被套在经济绞索上的角色;但无论他扮演什么,他的声望都取决于他是否代表了一种任何美国年轻男性都能欣赏、或者至少是能接近的魅力;换句话说,取决于他是否符合老派人物称之为中产阶级言行标准的那种东西。我更喜欢称之为"无阶级的",或者是"全美的",因为它们本质就是那样。好莱坞的女演员们也服从于同样的冲动,在演员表上,她们可能是女王,也可能是奴婢,但她们的推广顾问都知道,要想让公众喜爱她们,就必须在电影胶片上把她们描绘为乐意做沙拉、乐意拖洗厨房地板、乐意晾晒喜好的衣服--做完这些事情之后,可以展示她们在豪华的游泳池旁,穿着裁剪得体的游泳衣,正享受幸运的闲暇时光。 在收音机里,杰克·本尼(尽管他的收入很高)扮演着这样一个杰克·本尼的角色:他生活在一幢很普通的房子里,拥有一辆呼哧作响的老爷车,有一个万事通帮手作为自己唯一的仆役,跟这个人在一起是他最轻松活泼的时间。奥兹和哈里特·纳尔逊发现自己处在一连串的滑稽情境中,你可能会给他们的境况贴上中产阶级的标签,但对数百万各种收入水平的年轻父母和孩子们的经验来说,它们本质上是稀松平常的。 结果是什么呢?一个富人14岁的儿子,总是试图像汉弗莱·鲍嘉那样说话,从而让他保守的父母惊慌失措;一个卡车司机的儿子,抱有同样的希望;这两个孩子长大成人之后都更像他们的偶像--因此彼此之间也更像。还发生了别的事情。半个世纪之前,一个煤矿工人如果发现自己在一家高档饭店里,他对自己该如何举手投足全无概念;如今,他只要问自己:"格利高里·派克是怎么做的?"简言之,美国社会两个极端之间的社会距离正在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