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徐小平帮你设计成功人生:仙人指路》
他们负笈求学的国家,有曾经把圆明园付之一炬的英法帝国;他们十年面壁的地方,有曾经在甲午海战中战胜大清的日本列岛;他们寻找科学技术的地方,有曾经参与八国联军趁火打劫的美国。他们苦苦寻找、孜孜探求救国救民知识和真理的异邦,几乎毫无例外,都是血染中国近代史、凌迟中华民族心的西方列强国家。 啼血的杜鹃,填海的精卫,挥斧的刑天,追日的夸父……我看见,这些象征中华民族精神和灵魂的传奇形象,在我们这些去西天盗取天火、寻找真经的祖辈、父辈、先辈柔弱的身躯、苍白的面容和炽热的眼神中复活。 容闳在美国看到新大陆的强盛因此提出了派遣幼童留美,拉开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帷幕;鲁迅在日本看到体格强盛但精神麻木的国人决定弃医从文,揭开中国民族劣根性的古老疮疤;钱学森以他在美国获得的导弹科技,迅速改变了中国的国防力量;邓小平,这位15岁就旅法求学的"小留学生",直到70多岁还东渡日本访问考察,站在日产汽车的流水线上感慨地说:"来到这里,我这才知道什么是现代化!" 无论是战争岁月,还是和平时代,无论在屈辱的过去,还是在繁荣的今日,中华民族最优秀儿女,中国社会最先进人士,都意识到一个不能忽略的真理:要使中华强大,要使民族繁荣,中国人必须向西方学习,向列强求教,拜敌人为"师",与群"狼"共舞…… 要使屈辱不再重演,我们就要卧薪尝胆;要使烈焰不再肆虐,我们就要西天取火。

从圆明园焚毁之后满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惨败之后康梁变法的改良维新,从五四运动中来到中国开启民智的德赛二师,到邓小平改革开放之初就大力提倡的留学政策,中国人去西方取经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向西方学习的目标越来越深入。 仅有能工巧匠,不能保护圆明园在一场大火中烟飞灰灭;仅有船坚炮利,不能防止大清海军在一场海战中全军覆没;仅有家国仇民族恨,不能抵挡巡航导弹对我使馆和主权的轰炸;仅有爱国心赤子情,不能确保我们在瞬息万变的国际竞争格局前,永远保持强劲增长、自信地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中国的人均GDP,比起日本,依然只是三十几分之一。中国的生活质量指数,比起美加,依然滞后七八十名。中国在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指标,和美国日本这样的先进国家相比,依然有令人震惊的巨大差异!今日中国青年肩负的向西方学习的使命,即使没有容闳时代那么曲折漫长,至少也同样地任重道远。 留学之父容闳所开启的"西学东渐"之风,从太平洋彼岸吹来,穿越时空的隔膜,跨过文明的沟壑,依然强劲而清新地在大河上下、长城内外送寒迎春、染绿催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