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金融资本的内幕:揭秘高盛》
一、高盛靠什么吸引全球精英? 据说,1990年,耶鲁大学超过一半的应届毕业生向高盛投了求职简历。 高盛凭什么吸引全球的精英们? 原因自然简单:大学毕业刚进高盛每年就会有6万美元的薪水。高盛全球近2000名主管的年薪为20万美元,400多名合伙人主管的年薪为60万美元,而他们每年得到的奖金可能高达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美元。 高盛员工薪酬总额连续创下华尔街纪录。 2006年,高盛发给其全球3万雇员的薪酬总额为165亿美元,如果平均分配的话,平均每人--上至CEO,下至前台接待员--可以获得62.2万美元,而雷曼兄弟薪酬总额为87亿美元。 2007年,高盛发给其全球3万雇员的薪酬总额为202亿美元,平均每人可以获得66.2万美元,而雷曼兄弟公司员工薪酬总额为95亿美元,28556名员工平均每人为33.5万美元。 2008年,同为投资银行的雷曼兄弟破产了,贝尔斯登、美林被收购了,但高盛仍然准备了总额约110亿美元的资金为公司员工发放2008年的奖金与工资,平均每人可以获得34万美元。它在全球的443个合伙人主管每人至少可以获得450万美元的奖金。摩根士丹利2008年薪酬总额只有大约64亿美元。 高盛的CEO们也连续创造华尔街奖金纪录。 当然,要进入高盛很不容易。 苏珊娜o约翰逊在2007年从高盛退休前,曾是高盛的副主席、高盛全球投资研究部主管、高盛管理委员会两名女性成员之一。1985年到高盛求职时,曾被面试过150次,苏珊娜可能还不是高盛应聘者中的最高纪录。而且苏珊娜毕业于名校哈佛大学法学院,还有过在律师事务所执业的经历。 二、不拘一格的人才招聘 高盛雇员之中,虽然40%来自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名校(博尔顿、保尔森都来自哈佛大学商学院),但也不乏并非传统名校的优秀人才。

有"现代高盛之父"之称的悉尼o温伯格中学没有毕业,从在高盛办公室擦皮鞋、每周3美元的工资开始了在高盛的职业生涯。格斯o利维也从没有获得过任何大学学位。 未获得任何学位的格斯o利维有一套他自己的招聘方法。他请应聘的高校毕业生到自己的办公室和他一起玩桥牌或者打扑克。他通常让应聘者选择一种自己最擅长的牌。在与应聘者玩牌时,利维注意观察对手是如何思考的,是否记得哪些牌已经出过;是否会判断风险;在压力之下能否保持正常的智慧。利维相信,成功的交易依赖于交易员是否具有较强的个人能力、钢铁般的意志、正直的人品以及较好的运气。很多年中,高盛许多优秀的交易员并没有高学历,但都通过了利文的测试。 高盛鼓励雇员在高盛挣足了资本之后去从事公共服务,也乐于吸收有过公共服务经历的人加入高盛。 澳大利亚的政治新星马尔科姆o特恩布尔在加入高盛之前,已经是澳大利亚的名人。1987年,前英国军情五处(MI5)特工彼得o赖特出版自传体著作《抓间谍的人》,彼得o赖特其中披露了大量英国军情五处、军情六处的内幕与丑闻,英国政府试图禁止该书出版。这场同英国政府的官司中,赖特的辩护律师就是特恩布尔,最终欧洲人权法院判决英国政府违背了人权公约,英国政府输掉官司而大失颜面。1997年,已经名闻澳大利亚的特恩布尔加入了高盛。 结束语:未来之路 2008年9月22日,美国最后的两个主要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与高盛--公开确认已经变更为银行控股公司。 投资银行作为华尔街上独立金融机构的时代结束了。从1800年第一家投资银行亚历克斯o布朗 &桑斯公司创建算起,这个时代持续了209年。在这209年的历史中,高盛留下了色彩最重的一笔。 不用怀疑,未来的某一天,在北京的中央商务区大,人们将看到高盛的ATM。 但是, 没有花旗集团、JP摩根、美国银行等在商业银行业中已经经营上百年的历史,商业银行业中的新手高盛能否复制它在投资银行业中的辉煌业绩? 在对冲基金成为华尔街新宠的时候,如果没有了高杠杆率带来的巨额利润,高盛未来能否吸引并留住全球的精英? 成为银行控股公司后,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混业经营的高盛能否保持住作为独立投资银行所独有的企业文化? 高盛能否继续掌控美国,并影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