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金融资本的内幕:揭秘高盛》
2007年10月,中石油在国内上市,发行价格16.7元,而2000年4月中石油在香港上市时,它的发行价格只有1.27港元。最初获得购买中石油"国企航母" 股票机会的是BP、沃伦o巴菲特这些外国投资者。当中石油在海外让外国投资者获得了足够的利润而终于在2007年回到中国国内股市、让中国国内投资者对这一"蓝筹股"的"回归"欢呼雀跃时,全球股市的盛宴已经到了尾声,于是不知道中国国内有多少人被中石油的股票套牢至今。 高盛知道中国的国有企业需要钱,需要把自己卖掉,于是以低廉的价格把中国的国有企业一个个地卖到海外,而这些被高盛廉价出售的中国国有企业们,也对居然有洋人愿意买下自己兴奋不已。

第二节 席卷中国金融业 在高盛的参与帮助下,中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对外开开放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可以说是空前的,而这一规模空前的对外开放也已经成为包括高盛在内的外资席卷我国金融业的良机。 一、股份化银行业 1、郎咸平:没有人知道银行该怎么改革 2000年以来,中国开始大规模地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改革。为中国政府就银行业改革提供顾问的当然是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国外金融机构,而高盛、摩根士丹利这些美国中央银行的大股东们给中国政府的建议就是产权改革、上市。 郎咸平曾经说,世界银行在2000年出了一个关于银行改革的研究报告。报告的结论是:全世界的组织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各大银行,还有学术界的泰斗,没有一人知道如何改革银行。郎咸平说,既然全世界没有一个人知道如何改革银行,中国怎么敢改呢? 中国还是改了,而且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进行了银行业改革。 2、中国银监会:银行改革要利用国际中介机构 2003年12月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就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将通过产权改革而不是强化国有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来进行,改革要注意借助国际中介机构,要注意吸引合格外资金融机构进行投资。 这样,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要求下,国有商业银行聘请了国际中介机构作为银行改革的顾问,这些国际中介机构当然就是高盛、摩根士丹利等这些美国中央银行的大股东们。 在中国的银行改制上市过程中,高盛是国有商业银行证券发行的主承销商或者主承销商之一,并且创下了很多"第一"。 3、"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 虽然中国的四大国有银行服务一般--从报纸到电视,关于顾客在中国国有银行中排队、上厕所都困难的报道屡见不鲜--但为什么大家还用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呢?因为它们的网点星罗棋布,分布之广不可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