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金融资本的内幕:揭秘高盛》
第四节 繁荣与挫折 一、1990~1993年的繁荣 高盛以非常强劲的发展势头进入90年代。1991年,高盛的税前利润为11.5亿美元,而1993年,公司的税前利润更达到27亿美元。 这让英国《卫报》在头版头条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坦桑尼亚和高盛之间存在着什么样区别?"《卫报》的答案是:"一个是非洲国家,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22亿美元,用于2500万人的消费。另一个是盈利27亿美元的投资银行,盈利的绝大部分在161个人之间进行分配。"1993年,高盛的合伙人人数为161人。 二、1994年的挫折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从1994年2月4日开始,美联储提高短期利率,利率的提高导致债券市场出现雪崩式的下跌。 1994年12月,加利福尼亚州奥兰治县政府因为债券投资上损失17亿美元而宣布破产,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政府破产案件。在该县破产前,负责该县资产投资的县财政局长罗伯特o西特伦居然因为出色的投资业绩而连续七次成功竞选连任,并数次被美国一些媒体评为年度最佳基金管理人之一。1994年该县破产后,西特伦承认自己对衍生金融工具基本上一无所知。在对六项重罪指控服罪之后,西特伦被判处5年缓刑以及从事社会服务1000小时。
![李鸿章发迹史 第6节:第一章 高盛发迹史(3)](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132124166176.jpeg)
对于债券市场的这一变化,高盛也没有做好准备。 1993年12月,即高盛1994年会计年度的第一个月,高盛在一个月中创造了3.75亿美元利润的历史纪录,这是1993年普通月份利润的1.5倍。就在高盛认为自己的盈利势头不可阻挡时,在1994年2~12月份的11个月中,高盛盈利只有1.33亿美元,这使1994年的业绩成为公司十年来最差的。 90年代初的高盛在全球的快速扩张、向高风险经营方式的转变以及1994年业绩下跌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大量优秀雇员的离去与大量合伙人选择退休。合伙人的离去表明,高盛面临的不仅仅是业绩问题,更是信心的丧失与团体精神的动摇。英国《金融时报》评论1994年的高盛说,它"失去了合伙人、声望和道德" 。 第五节 上市之后 1999年5月,高盛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金融业公司上市案件之一。高盛的上市标志着合伙制的投资银行在华尔街不再存在。 从1998年开始,高盛内部又发生了一场高盛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内部权力斗争。1998夏天,当当时CEO科尔金将精力集中在协助美联储救援LTCM时,亨利o保尔森在两位联席首席运营官约翰o赛恩与约翰o桑顿的支持下,成功夺取了高盛的领导权。 科尔金被迫辞去CEO的职务。被迫辞职的科尔金虽然被任命为副总裁,却再也没有进入高盛的办公大楼,而是在自己的卧车中办公,以免碰上那些羞辱他的人。不久,他从高盛退休,全身投入政界,并成功竞选美国国会参议员。 2003年,约翰o赛恩离开高盛,去纽约证券交易所担任CEO;约翰o桑顿离开高盛,来到清华大学任教。2006年5月,保尔森勉为其难地离开高盛,就任小布什政府财政部长。劳埃德o布兰克费恩被任命为高盛主席兼CEO。在随后的几年中,高盛出身的人先后控制了纽约证券交易所、花旗集团、美林公司、美国财政部、世界银行还有白宫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