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MBA含金量的度量衡。近日,来自清华大学MBA班的就业信息显示,因就业难,个别班级选择延期毕业的学生占到25%。 “今年就业遇到了很多挑战,压力很大。”虽然最新的就业报告已经发布,北大国际(BiMBA)职业发展部主任房莹也并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而她还需要更频繁地拜访雇主公司,安排更多的公司参观、行业洞察讲座,盘活校友资源。 MBA也会就业难 据《2013年全球管理类研究生毕业生调查》显示,在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中,60%在两三个月内至少找到一份工作,比2012年的62%有所下滑。此外,全球部分著名商学院2013毕业生的薪酬就出现明显幅度的下调。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企业受到明显的波及。”房莹表示,2012年至今,大企业包括外企的人才招募计划有不少都在缩减,有的干脆冻结,还有不少裁员。 学员也感受颇深,“以前MBA毕业生很大比例是进入金融行业,尤其转投PE、VC的很多。如今国内IPO暂停、全球股市不景气,很多公司的融资、招聘计划都受影响,机会比以往少了些。”BiMBA 毕业生Sam(化名)表示。

在中国商学院联合会廖勇强看来,MBA的就业难也与近几年一些不太正规的培训机构的涌现也不无关系,“在高额的学费诱惑下,一些学校沦为‘学店’,通过大规模招生上演圈钱戏码。” 不过,对比今年本科大学生的就业,MBA毕业生仍可以找到明显优势,优秀的商学院表现更为坚挺。《北大国际(BiMBA)全日制班2011职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今年5月,有就业意愿的MBA毕业生就业率为95%,其中36%进入金融、投资、银行等领域工作。更“诱人”的是平均年薪达到44.8万元,比去年36.8万元提高21.7%,最高年薪达到120万元。 房莹表示,今年的良好数据除了得益于学员与学校及时的择业方向调整,还得益于BiMBA项目15年的校友、企业资源积累和职业发展服务的不断深化。 转型还需慎重 如何成功地实现职业提升是所有MBA学员的关注焦点,大多数人寄望借此转型。 Vincent(化名)以前在某外企做财务工作,MBA毕业后加入一家世界500强能源公司。“很多人跟我当时想法一样,想尝试新的东西。但是经过了再次沉淀和学习,我发现财务就是适合自己的方向。”Vincent说,他学习期间也有PE方向的两个实习经历,并有机会留下,但试过之后,他决定继续做财务,毕业后加入新单位,薪酬翻倍,职位也获得了明显的提升。 据悉,一项针对MBA的调查显示,从薪酬和提升等角度看,换职业比换行业的成功几率低。Vincent也认为,很多人面对新事物,面对舆论造成的印象,会受到影响,“真正尝试实践以后才能得出是否适合自己的结论。” “只把MBA看作是职业转换器,这个看法颇为狭隘。我在读MBA期间最重要的收获是,对自己职业道路和人生道路有了更清晰的思考,而不仅仅是知识与人脉方面的积累。”Vincent表示,彼时也得到了学校提供的很多帮助,比如职业导师计划、大量参观和实习机会,拓宽了个人视野,也能更好地明确自己的定位。 房莹表示,一方面,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组织资源;另一方面,引入第三方职业发展教练也能帮助学员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劣势。 对此,Sam亦有感触,“有些学生觉得有些课程学术化,对职业帮助不大就忽略,以‘一切围绕转型’为原则。这样会把很多机会放掉,损失很大。有些课就不是为了短期实用,而是着眼长远。”他举例说,自己读MBA时曾跟随教授做过领导力调研,这次经历后来就改变了他很多的决策。 “学校不希望学生们只盯着薪酬,薪酬是结果,学习与训练才是过程。MBA眼光还要放远些,它给予的不是光鲜的外壳,而是长期发展的动力、价值观的清晰,这才是根本。”房莹提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