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女总裁的商道人生:商界铁娘子董明珠》
与此同时苏宁连锁发展也在提速,2006年5月1日,全国32家苏宁新店同时开业,创下中国家电连锁业一日开店最多的记录。 2006年,空调产品原材料特别是使用最多的铜材价格暴涨,导致空调的生产成本出现大幅度上涨,这一方面使空调企业面临新的压力,但是又为空调借机涨价带来了良机,出现了近年来罕见的空调企业一致提价的现象。各个空调企业纷纷宣布上调空调零售价格,一度上涨10%至15%左右,希望借此良机在五一黄金周前后能够有所斩获。空调价格上调似乎已经不可避免。 但是,就在空调企业自以为成功的时候,国美、苏宁等大卖场对空调企业的涨价通知书并不以为然,他们手握大批已经采购到手的空调库存,涨不涨价厂家并没有绝对的话语权。于是,空调产品的涨价与否演变成为空调企业与家电连锁巨头之间的又一次角力。 国美的空调货源囤积非常充足,约占当年空调市场总采购量的50%以上。接到涨价通知后国美的反应是对外高调宣布,把所囤积的100万台空调全部投放市场,在全国市场550多个国美卖场统一降价,并在现有零售价格基础上全线下调15%至20%。北京国美当着20余家空调厂商负责人的面宣布,将从6月起以"一个月不赚钱"为代价将京城空调的最低价格下拉近一半。在此强势打压下,7月份,空调产品价格开始回落。 从2005年起,各地已陆续有国美分公司与格力销售公司合作,但动静不大。2007年3月,广州国美与广州格力签定了一份价值2亿元的空调采购大单,宣布即日起格力空调将在广州国美旗下33个门店全面铺货销售,很多人认为此举标志着格力与国美长达3年的冷战结束。董明珠的答复是,那属于区域性的合作,而非双方总部的意向。 中国家电连锁业还在整合发展阶段,中国家电市场规模达5000亿元,其中一、二级市场占53%,三、四级市场占47%。而三、四级市场恰是国美、苏宁目前势力范围尚达不到的,而这些市场还有较大需求量。因此,只要国美、苏宁一天不进入三、四级市场,格力模式就能存在一天。一旦他们直接进入,与格力的短兵相接是不可避免的。 格力在脱离国美等主流大卖场后,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在上海,格力家用空调的销售经常是在10名之外,在北方的市场占有率不如南方,低于海尔和美的。格力如果要考虑长远的发展战略,恐怕还是要和"美苏"等大卖场重新携手。

董明珠心中的理想状态是厂家和大卖场应该建立起一种多赢的关系,至于双方重归于好的条件是什么,就是相互尊重,利益均等,遵守市场规则,不能店大欺厂,也不能厂大欺店,更不能把降价带来的损失让厂家来买单。 通常而言,生产厂家涉足销售领域,是对社会分工明细化潮流的违背。制造业专注于产品的设计、研发和生产,零售业专注于产品的销售和服务支持,才是对社会资源的节约。因为二者的精力和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且在各自的领域中还面临着同行的竞争,如果产业链的上下游之间还要同室操戈,势必会对双方的利益都造成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