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透析克隆幸福的DNA:幸福的方法》
反思:

回想一下,你是否曾经承诺过做某一件事?你当时承诺的后果是什么?你目前对自己的承诺是什么? 目标与幸福--一个不等式 实验研究和经验性的证据已经清楚地显示出目标和成功的关系,而目标和幸福的关系则不是那么明显。传统的观点告诉我们,幸福就是达到目标,但在几十年的研究后这种说法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虽然在到达目标之后会感到满足,但无法到达时容易失望,而这些感觉其实都很短暂。 心理学家菲利普·布里克曼(Philip Brickman)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彩票得主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已经回到了他们之前的幸福感水平--如果他们在中奖前是不快乐的,那他们就会回到不快乐的状态。同样的,因为车祸而残疾的人,在短短一年内就可以回到车祸前的快乐心态。 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继续拓展了此项研究,他发现人类对于未来情绪的预知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常会认为一栋新房子、一部好车、职位晋升或是加薪等就可以使我们幸福,事实上,这些事情只能短暂地影响我们的整体幸福感。负面经历的影响也是一样的,如感情生活失败的痛苦、失业等等,而我们也会很快地回到之前的心态。 以上的研究除了挑战我们传统的认识外,也带来了两方面的消息:好消息是我们不再那么害怕失败,坏消息则是成功似乎也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而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就不需要再努力实现目标或追求幸福了。那样我们的生活就成了比尔·默里(Bill Murray)在《土拨鼠日》那部电影中的生活,或者就像柯林斯王(西西弗斯)劳而无功、不停地爬山的遭遇--不停地回到原点。 我们是不是只能选择继续去相信自己的幻觉(达到目标时就能使自己幸福),或者去面对残酷的现实(无论我们怎么做,都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很幸运的是,我们还有第三个选择。之前的问题在于,无论他们是"虚无主义"的名人,还是满怀抱负的无名小卒,他们的方向都错误了--只看结果,不管过程;只顾目的地,不顾旅程。当我们理解这一关系,我们的目标就可以带来更高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