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透析克隆幸福的DNA:幸福的方法》
想象一下以下的情节:一个金星人走进一家地球人的商店,要买一件1000元的物品。他给老板两个选择,收1000元地球货币或是一枚金星币,而这个金星币在金星上的价值相当于地球上的100万元。老板想,我永远也不会去金星,而这个金星币在地球上也没有价值。这时,除非老板考虑其纪念收藏价值,否则他一定会选那1000元地球货币。 同样,我们的100万只有在至高财富的衡量标准里,才能达到其真正的价值。在商业中,用资产的现金价值来衡量公司;对人而言,幸福感应该是我们衡量人生成就的唯一标准,因为它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财富与幸福--幸福"赚"不来 金钱除了可以提供食物和居所外(不是指鱼翅和城堡),只是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有趣的是,我们经常搞不清楚目标和手段的区别,以牺牲幸福(目标)来换取金钱(手段)。 当社会上普遍认为财富的积累是人生目标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犯这类错误。并不是说赚钱或存钱是错误的,物质上的富有可以帮助个人甚至社会得到更多的幸福。金钱上的保障,可以让我们向不喜欢的工作说"不",或是让我们不为账单烦恼。还有,赚钱的欲望可以成为积极的挑战,甚至给我们启发。但是,金钱本身并没有价值,而是因为它可以带来一些丰富的经历。物质本身并不能给生命带来意义或是精神上的财富。 研究显示,财富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不同于我们通常的认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做的幸福调查中,心理学家大卫·迈尔斯(David Myers)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唯一的例外是在一些极穷困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基本的生活条件都得不到满足。此外,还有报告指出,在过去的50年里,美国一代代人的富有程度越来越高,但幸福指数却没有什么变化。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过去几年里将注意力转到了有关幸福的研究。在他的研究中,卡尼曼和他的同事们几乎没有找到幸福和财富的必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