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入海》1986:与青春无关的日子(4)



改革是全国性的,更是地域性的。江浙一带经济活跃,四川也有人把个体经营做得红红火火,但有些地区却遇到些许障碍。

2月,乍暖还寒。

同自然气候相仿,温州正遭遇有些寒冷的“早春二月”。来自民间的力量掀起一股股商品经济的热潮,同时这种蓬勃的生机却被推上姓资姓社争议的风口浪尖。“同样人多地少,也同样由贫变富,为什么人们对苏南肯定的较多,对温州的看法却有大分歧?”

1986年,费孝通视察温州

|www.aihuau.com|

 《奔腾入海》1986:与青春无关的日子(4)
带着疑问,2月底,费孝通来到了温州。在四周窗玻璃残缺不全,冷风丝丝吹进的乡政府接待室,76岁的费孝通安之若素。他把一件短大衣的领子竖起,双手拢袖管,不时抽手做记录。温州的变化,触动了费老的学术灵感。作为此行的一个成果,费孝通在《瞭望》上发表了《小商品 大市场》一文,为温州经济正名。当时苏南、珠江、温州都有争议,但前两个毕竟是社会主义的东西,温州比较例外,资本主义、假冒伪劣都推给了温州。所以,在温州人的眼里,费孝通这篇文章的发表被视作高层公开的支持。来年,国务院确定温州为全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一系列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地方性章程和法规在温州相继出台,其中包括《温州市挂户经营管理暂行规定》、《温州市私人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农村股份合作企业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

温州人王振滔每次提及费孝通,感激之情总是溢于言表。因为几乎就在费孝通来温州的同时,王振滔卖起了皮鞋。

在王振滔的记忆中,一位长者的话令他终身难忘。村里一户人家盖房,王振滔极不情愿地被叫去帮忙递砖瓦。看着他有些懒散的样子,一位长者说:“这孩子长大了干不了什么事的。”当时王振滔懵了,接着他递完最后一片瓦,马上离开。就这样,17岁的王振滔走出家门,到外地闯荡。他坐船到武汉,跟随堂舅学木匠手艺,走家串户给人做家具。

对年轻的王振滔来说,居无定所的“游方木匠”生活艰苦且赚不到大钱。不想满足于成为一个手艺人的他投奔远在福建的舅舅。在福建,王振滔找到了赚钱的机会。那时温州许多生产纽扣的家庭作坊对马口铁需求量很大,而在福建做罐头盒的废铁皮却没有人要。王振滔以100元一吨从福建回收废铁皮,到温州500元一吨出售,供不应求。从此,王振滔往返于福建和温州,倒卖铁皮赚取差价。不过,很快他发财的方式引起更多温州人的注意,竞争对手多了起来,利润越来越薄。

1986年,王振滔从武汉回温州过春节时路经南昌,随朋友参观了一个展销会。他注意到,皮鞋卖得最好。老乡也告诉他,推销皮鞋比较稳定,利润较高,可以尝试。

心动的王振滔春节一过,带着温州5家皮鞋厂的产品,回到武汉,走进一家家大大小小的国营商场。国营体制、供销方式的种种局限,再加上王振滔小贩游商的背景,国营商场通通拒绝接纳这些主动上门的温州鞋。无奈之下,王振滔做出决定,提前交纳承租费,不让商场承风险,租借国营商场的柜台。终于有商场负责人同意租半个柜台给王振滔。面对千辛万苦争得的半个柜台,王振滔非常细心地记下顾客对皮鞋款式、尺码、颜色、质量的意见。顾客要什么样的鞋,他就打电话给温州的厂要什么样的。这样,他半个柜台的销售额,比商场10个柜台的销售额还高。

仍是在1986年,发生的一件事成为成名后的王振滔愿意与人分享的一段经历。他背着一个装有2000元现金和一些衣物的皮包,跟车从温州往福州运货。货车路过苍南县境,一名老人坐进驾驶室,搭便车去福建。到达福州已是晚上,道别后,王振滔住进一家旅社。在旅社,他打开包,顿时惊呆了:里面竟有厚厚的一沓钱,整整11万元。他明白过来:乘便车的老人拿错了包。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钱的王振滔,拉上司机到各旅馆一家一家地去找老人。当欲哭无泪的老人看到王振滔拿着皮包出现时,一时哽咽,当即拿出1000元表示感谢。王振滔谢绝了,“我如果想要你的钱,就不会来找你了。我只想取回属于我自己的2000块钱和皮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20188.html

更多阅读

《奔腾入海》1986:与青春无关的日子(9)

时代真的变了,整个国家都在巴望着能有更多的突破。这一年,还是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上书中共中央,提出发展高技术的建议。这一建议后来被称为“八六三计划”,直接推动了中关村高科技产业风云骤起

《奔腾入海》1986:与青春无关的日子(8)

改革的力量确实强大。新的潮流,新的风尚,从沿海吹到内地,接着席卷西部。一天当中,小老板刘汉元最轻松的时刻,就是骑着永久自行车来回于饲料厂和住所之间。这年3月,他用养鱼积累起的全部资金,在老家永寿这座古老小镇上圈出八分地,建起了西南

《奔腾入海》1986:与青春无关的日子(7)

未来的商业史研究者回看中国历程,也就是在1986年,许多在后来企业家名册上可圈可点的人物,十之八九都能在这年找到属于他们的转折与痕迹。或许,这些痕迹与经济无关。但无可否认,从他们转折点上,延伸出了长长的经济线条。与选择创业的梁稳

《奔腾入海》1986:与青春无关的日子(6)

在国有企业沈阳防爆器材厂破产的同时,很多人忽略了该年有70万家民营企业倒闭,10万多家处于并、转状态。然而,死亡意味着诞生。当石永阶因为企业破产而不敢出门,诸多企业被大浪淘沙淘掉时,有1500万家民企勃兴。这些企业怀着一种破釜沉舟

《奔腾入海》1986:与青春无关的日子(5)

企业生命同样印证着盛衰交错的生存法则。每一天,经济新芽冒出,也有刚刚破土而出的嫩芽夭折,日薄西山的老枝枯萎。年中,中国青年报记者郑鸣拍摄了一幅叫《倒闭后的滋味》的照片,引起世界各大媒体的关注。照片上的人物石永阶随之一夜成名

声明:《《奔腾入海》1986:与青春无关的日子(4)》为网友紫荆私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