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回暖”似乎得到了延续,但全面、客观地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其实仍处于危机之中。
一、房地产新增投资并未回暖
整体上看,今年前4个月房地产投资仍然低迷,各项数据同比增幅比去年同期及前9年同比增幅平均值均有大幅回落(表1)。
表1 2009年1-4月房地产投资同比比较
3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6200万平方米,销售金额为2661亿元;4月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分别为6300万平方米和2937亿元,分别环比增长1.61%和10.37%。在销售环比增长的情况下,4月房地产投资环比却是下降的(表2)。
表2 2009年4月房地产投资环比比较
央行一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银行业一季度新增房地产开发贷款为2218亿元,而去年同期仅增加961亿元,同比多增1257亿元。说明房地产企业并非因为银行收紧银根而被迫减少新增投资。
美国新屋开工率是美国,甚至全球都密切关注的一个数据,因为这反映美国房地产企业对未来的信心,实际增加的投资对整个经济的影响也非常大。而目前国内舆论似乎普遍把眼光专盯住销售的增长,却“回避”了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全面下滑的事实。难道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房地产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新增投资至关重要。1-4月,房地产投资额小幅增长,而新开工面积、购地面积、土地开发面积均明显下滑,对钢材(建筑用钢材占中国钢铁产量的一半)、水泥等行业的经营构成压力,对严重依赖土地出让金收入的地方财政来说,也将会捉襟见肘(图1),建筑业农民工的就业与收入同样不容乐观。
二、商品房销售的回暖基础并不健康,也不可持续
从数据上看,今年三四月份的商品房销量明显回升。1-4月,中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76亿平方米,同比增加了17.55%。其中1-2月累计成交5100万平方米,月均2550万平方米,而3月和4月分别为6200万、6300万平方米,环比大幅增长。但是实现这种增长的背景是什么?对比2007年和2008年3-4月中国商品房销量和银行业新增居民中长期消费贷款数据(以下简称“相关贷款”)可发现(表3):在房地产市场“沸腾”的2007年,相关贷款仅增加了896亿元,商品房销量就实现了16.25%的增长。而今年同期的新增相关贷款超过了2007年和2008年同期新增相关贷款的总和,销量仅仅同比增长了17.55%。
表3 商品房销量与新增居民消费贷款
进一步分析,今年3-4月的商品房销售金额中,相关贷款占了34.89%,相比2007年和2008年同期大幅提高(表3),比去年提高一倍以上。原因之一可能是房地产企业虚假销售,套取银行房贷资金。主要原因则是中国居民储蓄越来越无法支撑高房价。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与美国、欧洲最大的不同是中国人普遍有较多的净储蓄,因此中国的房价收入比有适当高于国外的基础。但中国人的储蓄积累并不太多。2009年3月末,中国储蓄存款总额为24.3万亿,按13亿人口算,人均存款1.87万元。但人均存款的中位数显然要远远低于平均数。有两个非常真实的数据可以说明中国的贫富差距:一是招商银行私人银行(门槛1000万元)客户仅占该行客户的0.016%,但却占到该行客户总资产的16%;二是金葵花客户(门槛50万元)的资产占该行所有客户资产的64%。中国的贫富差距越高,则因少数富人对房价并不敏感,有较强的购买力,就越能吹大中国的房价泡沫。但最终支撑房价的,还是大多数人的购买力。银行贷款占房地产销售金额的比例大幅提高,说明富人投资房产的现象减少。而普通中低收入居民不得已降低首付,增加贷款比例。中国居民储蓄对房价泡沫的支撑岌岌可危。
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前,美国房价收入比为4.5倍,而目前一线城市是该水平的三四倍,二线城市是该水平的两三倍。今年以来,即使是“粉饰太平”的保守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也从去年一季度的4.0%提高到今年一季度的4.3%。统计对象只有企事业单位、机关与社会团体,不包括社会中小企业的城镇职工人平均工资的同比增幅,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9个百分点。因此收入的增长根本不足以维持房价的泡沫。
在中国房地产价格泡沫远远脱离普通居民收入水平的情况下,房地产销售的回暖,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的推动,这是不可持续的。预计5月,或6月,就会出现销量环比负增长的局面。
三、商品房空置情况并未得到缓解
在销量明显增长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不仅反常地减少了新开工面积,而且大大提高了商品房竣工的速度(图2)。因此,虽然三四月份商品房销售情况良好,但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在3月份创了新高(图3)。
有必要说明的是,根据统计局的定义,空置商品房是指竣工以后没有销售或出租的商品房,不包括未竣工的商品房。3月末空置面积有16682万平方米,按今年1-4月的平均销售速度,约110天后中国就无房可卖,按今年3-4月的销售速度,80天后就无房可卖。但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可销售未竣工的期房的经济体,因此算上可销售的期房,中国的空置商品房更庞大。以北京为例,截至2009年5月18日,可售现房为1958万平方米,可售期房则达到2033万平方米。北京无论面积还是人口,仅占全中国很小的比例,可售房却相当于3月全国空置商品房面积的约四分之一。
除了可售期房,中国还有大量炒房人手中的可售二手房。以上海为例,截止5月21日,在售一手房有647万平方米,而挂牌的二手房有1016万平方米。
2006年曾出台了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国六条”,一些实质性的调控措施在执行过程中根本未得到严格落实,调控成为“空调”。即使是其中最不具有调控冲击力的第6条:“完善房地产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增强房地产市场信息透明度,全面、及时、准确地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直到目前,也未得到认真执行。以商品房空置面积为例,只公布现房空置面积而不公布期房空置面积。并且哪怕是现房空置面积也是不定期公布。在统计局今年各月的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的公告中,从未见过空置面积的数据,即使是Wind也无从得到2月和4月的数据。而各城市的房地产管理部门,更可能通过控制颁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速度,来制造供不应求的表面现象。而一些假按揭、虚假成交后反复撤销的行为,不仅不能被有效公布,更鲜有得到处罚的案例。
四、中国房地产最困难的时期远未到来
且不论成交的销售是否可持续,中国房价的泡沫有多大,仅从供求关系上看,中国房地产市场面临一场大危机,中国房地产市场最困难的时期远未到来。
从全国来看,2004与2005是房地产市场的一个分水岭。1999年到2004年,商品房竣工面积一直多于销售面积,但竣工面积过剩率((竣工面积-销售面积)/竣工面积*100%)逐年收窄。而从2005年开始,竣工面积过剩率由正转负,并且逐年下降(图4)。而全国房价在2004年下半年开始,上涨速度明显加快。2007年是竣工面积过剩率最低的一年,当年也是中国房价最疯狂的一年,但这一年也是该指标出现拐点的一年。
在中国商品房竣工面积过剩率不断下滑,房价持续上涨的同时,远期供应当年销售率(新开工面积/销售面积*100%)始终维持在高位,并且在2005年形成了向上的拐点(图5)。这个指标未必科学,但新开工面积经历一个商品房建设周期,将形成现房的供应,形成期房供应所需时间更短。从供求关系来看,只有未来销售量与新增供应相当,房价泡沫才可能得已维持。但去年以来,房地产销售增速明显放缓,而未来新增供应必然大幅增加,结果只能是中国商品房全面过剩。以2007年新开工面积9.46亿平方米为例,假设上市周期为三年,则2010年上市销售。以2008年销售面积6.21亿平方米为基数,2009和2010年的销售要复合增长约23.42%才能在2010年消化当年的新增供应,这比今年1-4月销售面积17.55%的增幅,高出5.87个百分点。在剩余的8个月内,销量必须同比增长25.76%。如上市周期为两年,则2009年销量必须同比增长52.33%才能消化供应,市场根本无法承受。
因此,在经济增速下滑,居民收入增长不容乐观,房价远超居民收入水平的情况下,前期的大量投资带来的巨量商品房供应,将使得未来数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将面临供应严重过剩的危机。
形成供应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居民追涨杀跌的心理。自1998年房改以来,房价持续上涨,市场形成了一个上涨的心理预期,因此投资性购房、提前购房虚增了实际需求。这就是为什么处于20-40岁住房需求年龄段的人未明显增加的情况下,2007年中国商品房销售面积是1999年的5.69倍,是2000年的4.48倍,是2001年的3.66倍。当房价持续上涨的预期不再,房地产销售面积不仅不会保持2000-2007年年均24.67%的高速增长,还会持续下滑。而投资性购房人的抛售会增加市场供给,提前购房人因需求被提前释放,减少了目前和未来的需求。
五、商业地产进入下行周期
受经济增速下滑的影响,商业地产去年就进入了下行周期。一线城市优质写字楼的租金与价格均明显下滑(图5,图6)。根据仕邦魏理仕的统计,今年一季度,北京优质写字楼市场的租金较上季度下降4.9%,空置率小幅回落0.9个百分点,为21%;上海优质写字楼租金环比下跌6.8%,空置率升高2.1个百分点,为12.5%。戴德梁行预测2009年末,上海甲级写字楼空置率将超过22%。从历史数据来看,商业地产的拐点一旦形成,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总之,今年商品房销售形势的回暖起到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作用,使得人们普遍误解了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总体并未回暖,新增投资下滑将拖累中国经济,中国房地产市场最困难的时期也远未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