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实力的终结与深度危机:美国的极限》
这项事业的最终目标是改造从摩洛哥一直到巴基斯坦、中亚,再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部的广大伊斯兰世界。记者马克·丹纳(Mark Danner)在2002年10月9日《纽约时报》上的文章写得非常到位。为应对"9·11"事件,布什政府设计的战略是"全面的、预言性的、热衷于传道的"。它的出发点是,"要想击溃恐怖恶魔",伊斯兰世界大部分地区都需要"改造一新"。这一战略的最终目标不亚于"改造世界",或者至少是改造这届政府所谓的"大中东"。

这是一个真正宏大的帝国梦想,算得上是"天赋使命论"或美国的使命是"让世界对实施民主更安全"等古老主张的合格继承者。布什总统的"自由议程"更新并弘扬了这一传统。 人们可能认为实施这一梦想需要持久且大规模的全国性努力。但是"9·11"之后不久,美国人民就恢复常态,只是在总统本人敦促下才会行动。"战争需要花钱,"富兰克林·罗斯福在珍珠港事件后提醒同胞,"这意味着税收和债券,债券和税收。这意味着削减奢侈品和其他非必需品。"在反恐战争开始时,布什政府的看法有所不同。即使美国走上了持续数十年的全球冲突之路,这位总统依然认为减税是可行的。他没有要求美国人降低对奢侈品的胃口,反而呼吁他们继续消费,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世界贸易中心倒塌后不到两个星期,总统就催促同胞们"恢复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做生意,坐飞机去浏览美国的美丽景点,去佛罗里达的迪士尼吧"。 "9·11"事件短暂地打乱了美国人的消费模式:"9·11"刚过去,人们不愿去迪士尼,航空公司正在滑向破产。这种突然的消停有可能让这个消费帝国崩溃瓦解。因此,总统紧急呼吁"带上家人,享受生活,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这成了总统经常提及的话题。2006年12月,伊拉克形势看似不妙,这位战时总统还在劝告同胞不要抑制胃口,而要任意放纵。布什满意地注意到美国一年一度的假日消费热潮"起步很好"。于是,这位总统号召美国人作出更大努力:"我鼓励大家更多购物。" 以前,战争意味着需要将就度日,或者至少勒紧腰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配给制造成了一些不便,但不是真正的困难,可是后方的美国人至少每天都会提醒自己国家还在打仗。在布什总统的战争中,分配给美国人的这个角色是假装冲突根本不存在。尽管声称这是一场几代人的斗争,但这位总统从未考虑过恢复征兵制。他甚至懒得考虑扩大军队规模。这就注定了组成美国志愿兵部队(AVF)的0.5%人口要承担主要牺牲。除了几个意见不同的人,剩下的99.5%美国人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这种劳动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