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福寺》首演遭非议,编剧微博长文发质疑:林兆华:古稀人生要



     5月22日,林兆华戏剧工作室原创话剧《隆福寺》首演。随后,各种评论纷至沓来。对于剧中出现的京韵大鼓、拉洋片、叫卖吆喝、单弦以及大量的曲艺穿插,质疑者说,“感觉像坐在剧场里看了一场民俗表演”。5月29日,《隆福寺》编剧王雨哲在其微博发表长微博“声明—关于《隆福寺》始末”,说自己“从剧院出来,我不能确定这是我写的戏”。

  没有人知道林兆华究竟想把《隆福寺》排成什么样。在排演《隆福寺》的同时,他还在推进同月上演的人艺话剧《白鹿原》和《大将军寇流兰》。这一次,77岁的林兆华自知心有余而力不足,“人生有了要赶场的感觉”。

 《隆福寺》首演遭非议,编剧微博长文发质疑:林兆华:古稀人生要
  《隆福寺》:失败于“戏别太像戏”

  林兆华戏剧工作室承接的《隆福寺》是一次命题作文,有其官方背景: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赞助演出,明确要求以隆福寺为背景。

  坐落于北京东四北大街上的隆福寺,始建于明代景泰三年,至今近六百年历史。话剧《隆福寺》即围绕这条大街展开,从朝廷香火院到顺应时代变化兴建“东四人民市场”,再到“门庭冷落车马稀”,通过不同时空间人物的对话,展现了1901年、1949年和1976年这三个时间点上和隆福寺相关的细琐往事。

  出身曲艺世家的弦师马晓祥,这次被林兆华请到了舞台上。他和他的三弦,全程杵在舞台一角,根据人物的情绪变化、剧情走向,为全剧添加“音效”,好似在戏中,却又在戏外。剧中的青年演员李林,也曾在北京曲剧团工作过,曲艺算是他的特长,这次得以尽情发挥。这就是林兆华喜欢的方式:打破传统的戏剧形态,尽可能弱化“演”的成分。

  林兆华表示:“剧本就是一个关于隆福寺的变迁,没什么复杂的,对隆福寺,我又不熟悉。本身就没有按照戏去做它,没有完整的情节,就靠点演员的表演。” 排演之前,他对北京土著、上戏毕业的青年编剧王雨哲的态度也很放松,“你就写写隆福寺的事儿,那条胡同里肯定有事”。

  最后,这出不像戏的戏,完全超出了王雨哲的想象。看完首演后,他在微博声明中抱怨,“从剧院出来,我不能确定这是我写的戏,从结构到空间,从台词到表演,全部被颠覆和篡改,我甚至无法用面目全非来形容”。王雨哲说,戏中大量的曲艺表现、吹拉弹唱,让人觉得这不是一个严肃和质朴的戏剧,而是一个随意的、非戏剧化的呈现。

  在自己的微博杂文《老林闲谈》中,林兆华不止一次提出:“我希望做成不像戏剧的戏,没有表演的表演,没有导演的导,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与高行健做戏时,我对戏剧朦胧之设想,至今我还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但显然,在《隆福寺》上,林兆华对于“戏剧,别太像个戏”的戏剧理念,最后演变成了编剧和观众对自己的疑问。

  林兆华戏剧工作室:根本没钱

  和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简称“人艺” )排戏不同,林兆华戏剧工作室的一切运作,都需单独打理。作为为数不多的独立戏剧团体,工作室自1990年成立至今,一直坚持自由选择剧目,不受旧体制约束。工作室成立近23年来,一直只有林兆华和助理两个人。

  没有核心成员,没有组织架构,缺乏固定运营团队,演员和剧组成员都随戏临时搭建,戏完就四散开去。在一个“开心麻花”就赚得盆满钵满的今天,林兆华的戏剧工作室依然常常面临没钱排戏的境地。“要是有戏赚了点钱,就赶紧拿来填上一个戏亏损的窟窿。所以你也许会想明白,大导(指林兆华)为什么要接《隆福寺》这样的任务戏。”林兆华戏剧工作室的助理说。

  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年的“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也因为资金问题,今年可能停办。林兆华说:“工作室根本没钱,他们(演员)的生活都非常苦,我们也发不出很高的工资来。前几年,也是靠演出的收入来负担一些费用。”

  有人替林兆华担心,说他虽然每年都有新作,但良莠不齐,而一个人到了这个年纪,该拿出几部传世佳作了。林兆华从不听这些,他只喜欢排戏,工作室犹如他在“人艺”外的半个灵魂,什么都不能阻止他继续排戏。“有些事你越拿它当事,它便越是个事。排戏是个事儿!”林兆华说。

  但和23年前组建工作室时相比,77岁的林兆华常要在排戏和排好戏之间矛盾,“想排戏又拿不准排什么好,想做点事儿又不知哪个事儿是个事儿。心烦躁、无创意,排也是功利的”。

  扯不断的人艺结

  林兆华之所以苦苦支撑工作室,和他与人艺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密切相关。

  1961年,林兆华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进入人艺,从演员到导演,他在那里度过了与戏剧结缘的最初期。但外界都知道,为了坚持自己的独立和创新,他总不留情面地公开和人艺较劲。

  1989年,林兆华把排演《哈姆雷特》的计划报给人艺,遭到拒绝。他多年的感受又一次被印证:想做的事在剧院是干不成的,真要干,对剧院没有任何好处。

  1990年,林兆华戏剧工作室成立以后,他开始在人艺和工作室两头跑,随后排演的《三姐妹—等待戈多》、《故事新编》、《樱桃园》、《建筑大师》等一系列作品,打破了他对传统戏剧和现代戏剧间的界限。

  虽然已退休多年,但熟悉林兆华的人都知道,每天早上9点,他会准点到达人艺的“狗窝”(指林兆华办公室)。找不到他的时候,只要打电话去人艺办公室,准在。

  有人劝他年纪大了,还扯着一个自己的工作室,就别老跑办公室了,他偏不。和林兆华合作多年、也是戏剧工作室创始人之一的黄继领说:“你要是让他在家歇3天,他准趴下。他的魂在那里。”

  一个在体制内待了大半辈子的人,又总喜欢揽体制外的事,林兆华就是这样的一个矛盾综合体。他说对人艺,那是恨铁不成钢,或者说是因爱生恨。

  林兆华曾说:“前几年我总跟人艺传统较劲,其实我是尊重人艺传统的,尤其是焦(菊隐)先生的中国学派。我只想说,传统是要发展的,不能用传统压人,更不能按着年轻人的脑袋‘描红模子’。传统不都是好的,有见解才能发展,发展才能更好地继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2035.html

更多阅读

《左传》经典30句,全是大智慧! 大智慧6.0经典版

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译文]多干坏事,一定会自取灭亡。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译文]谁能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了。3、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

声明:《《隆福寺》首演遭非议,编剧微博长文发质疑:林兆华:古稀人生要》为网友离情几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