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百度发展正史:李彦宏的百度世界》
迷茫中的探索 2001年前后,网络泡沫破灭的阵痛还在中国延续。许多曾经风光无限的互联网公司经营惨淡,撑不住的宣告破产,底子厚点的则勒紧裤带,希望可以熬过寒冬。相比之下,此时的百度却生机勃勃。这除了得益于李彦宏等百度领导层良好的商业掌控能力外,此前产品的成功也让员工对公司未来充满了信心。 不过,这种平稳发展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2001年夏天,李彦宏等人逐渐感觉到百度的路越走越窄,百度的发展遇到了一个瓶颈。 到2001年夏天,国内80%的门户网站都采用了百度的搜索技术。可以说,百度当时垄断了国内的门户网站搜索引擎技术服务市场,而且这个市场一直在增长,搜索量也在增加,但是百度却赚不了钱,甚至入不敷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本质是利益问题。拿当时使用百度搜索技术的几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来说,虽然搜索引擎是一个必要的东西,这些门户网站本身有这个需求,而且搜索引擎带来的流量提升也是非常明显的,但这些门户网站就是不愿意为此付出更多资金,甚至还要压价或者拖欠百度的技术服务费。因为在这些门户网站看来,向用户提供搜索服务,不像新开个频道那样,很快就会产生经济效益,加载一个搜索框,除了能获得流量提升外,门户网站自身并没有获得多大好处。 这时百度陷入了两难境地--为门户网站带来了越来越大的流量,来自门户网站用户的搜索请求量越来越大,为此百度的带宽和服务器都要不断升级,投入不断加大。然而,那些门户网站不但不愿意在搜索引擎技术服务上多付钱,还要砍价。作为一个公司,作为一家由风险资金投资的企业,百度肯定要赢利,这种入不敷出的商业模式肯定是不能持久的。但问题是,百度如何突破这个瓶颈? 那时,李彦宏、徐勇等人每隔一段时间就去郊区,探讨公司的发展方向。很明显,公司之前的定位--门户网站的搜索技术提供商,给门户网站打工显然不是长久之计,百度公司必须重新定位,找到新的赢利模式。
![第12节:迷茫中的探索](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150110804174.jpeg)
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做软件,把搜索技术打包成一个软件,卖给网站,不光是卖给门户网站,还有一些中小型网站。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这种模式行不通,因为市场不买账。当时互联网行业正处于严冬,大家唯一考虑的是怎么生存下来,搜索这种锦上添花的功能可有可无。 此路不通,股东们又主张百度试验另一种商业模式--开发出售CDN软件,即"互联网内容分发系统"。2000年左右,中国互联网硬件建设还比较落后,普通网民的上网速度比较慢,CDN软件可以把网民的搜索请求链接到空间上离他最近的服务器,从而加快访问速度,达到给网站加速的目的。美国有一家公司叫Akamai,是麻省理工大学的几个人开办的,Akamai 在互联网内容分发系统研究上取得了重大成功,股东们觉得该模式可以复制到中国来。在股东们的坚持下,百度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将这一系统开发了出来,并将这个产品推荐给很多网站。但是,由于中美市场的巨大差异,这个产品的市场反应令人沮丧。 一来,此时正是互联网的寒冬,门户网站的日子不好过,各家网站只想要"最便宜的技术",而不是"最好的技术";二来,互联网泡沫之后,部分门户网站改变了策略,意识到了搜索技术的重要性,很多网站不想再从百度那里购买服务,有的网站甚至开始自己研发搜索技术。这也逼着百度反思如何转换商业模式。就算门户网站继续维持现有的搜索技术服务需求,百度的业绩增长点在哪里? 这段时间是百度最痛苦的彷徨期,那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 此时,互联网世界风起云涌,网络游戏、短信平台等以一种天降奇兵的姿态登上舞台,很快便席卷了全中国,不少人跟风而动赚得盆满钵满。这时,不少人鼓动李彦宏涉足网络游戏、短信等领域,以便让百度走出困境。但是,李彦宏没有这样做,在他眼里,中文搜索领域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他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适合百度的成长性的商业模式。 幸运的是,李彦宏后来找到了适合百度的发展模式--做独立的搜索引擎公司,直接面对终端用户。但是,当他向股东们提出这一想法时,却遭到了强烈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