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经济危机的预测与反思:经济学的香槟》
反复研读《圣经》是一种智力活动,引导人们去思考和提问,对于这种提问,常常不是一种答案,而是更多的提问。《塔木德》则是教会人们如何提问、诡辩和换一种角度去思考问题。 米歇尔·大卫-威尔是华尔街百年老店拉扎德银行最后一任由创始人的后代担任的CEO,在任近25年。1876年,米歇尔的曾祖父在美国旧金山创立了拉扎德银行。一个多世纪以来,拉扎德银行以其超凡的业绩成为美国华尔街的常青树。在刚刚出版的自传中,米歇尔一改家族传统中的神秘和低调作风,吐露了自己成功的秘密和对生活的反思。他说: 犹太人身上令我倍感亲切的,一是我本人亦不缺乏的幽默感,再就是忧患感,认为自己理所应当拥有归在自己名下的一切的犹太人你几乎遇不见。常怀忧患是因为失落了故土,而且前途永远显得那么飘摇不定--世世代代犹太人的命运都表明了这一点。而这同样存在于我的性格中,任何事情,就算最终的结果比我想象的还要糟糕,我也不会感到吃惊。事情进展不顺利,正常;人家不喜欢你,或者不再喜欢你,或者为了这样那样的缘故踢你出局,正常……以此态度看待人生际遇恐怕不只是个人问题,这应该是遗传性的吧。" ()① 米歇尔还有两句话,更加令人深思: 一个王朝可以延续数百年,生意场上一个世家如能延续一百五十年,就已经算是一个奇迹了。对此,我一向是明白的。我相信,再多的成功都将止于最终的失败,但是,这并不足以成为我们放弃努力的理由。 有两条基本纪律在生意场上必须遵守--都不是什么难事,一条是要在十二小时内做出答案,另一条是要始终保持在线状态。 这难道不是典型的犹太式危机哲学吗?
![第38节:犹太文化与和谐社会(4)](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150542356367.jpeg)
四、犹太人的改革思维与科学发展观 公元70年,当罗马大军在梯图斯率领下攻陷了耶路撒冷城池,放火焚毁了第二圣殿,残酷镇压了犹太民族的反抗时,人们开始担心犹太民族的命运,担心犹太民族在过去上千年历史时期中创造出的独特文明形式--犹太文化的命运。没有多少人对犹太民族及其文化的留存抱有太大的希望,因为当时中东地区的历史已经清楚地表明:没有一个民族能在失去地域联系和流亡状态下将自身的文化传统延续下去,犹太文化的命运自然也岌岌可危,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客观上说,犹太民族及其以犹太教为核心的犹太文化的确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犹太民族如何在失去地域联系的情况下生存?如何在流亡状态下保持自身的统一文化传统?如何才能避免在散居地被主体文化所彻底同化?所有这一切都是决定犹太民族是否能最终留存的关键。面对这样的非常状态,以法利赛为代表的犹太知识分子(后人均以"拉比"称之)力挽狂澜,勇敢地担当起挽救犹太民族的历史重任。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最初在一个被称为贾布奈的犹太学院聚集,带领犹太民族从文化层面入手,逐步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备的文化防卫机制,把犹太人重新塑造成一个既不再是主要以种族为取向,也不再是以地域或政治体制为根基,而是以文化生活方式为自我认同标准的民族。在他们的率领下,犹太民族不仅最终完成了《圣经》的正典工作,一劳永逸地锁定了犹太教经典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编撰出了被称为"第二经典"的《塔木德》,为犹太文化的千年大厦树立起了中心支柱。经历了这一过程的犹太民族终于成为人类历史上一个不朽的、以文化为认同准则的"圣书之民"。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