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经济危机的预测与反思:经济学的香槟》
美国的次贷市场是一个基本上无序的市场。正如《贪婪、欺诈和无知--美国次贷危机真相》一书所言:"如果说次级贷款行业有什么艺术性可言的话,那就是‘无中生有‘。"用该书作者的话说,贷款销售人员和审批人员把"鸡屎做成鸡肉沙拉",最后从中渔利。最可耻的就是美国的信用评级机构,他们收费为债务人评级,结果使对抵押贷款证券进行评级成为一个暴利行当。水涨船高,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准普尔和惠美都成了最赚钱的公司。用格林斯潘的话说,这种次贷过程是"风险国有化,收益私有化",最终一旦市场失灵,所有的参与者都要品尝后果。而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只要有一个环节不出问题,就不会发生次贷危机。此外,美国人超前消费的"美国梦"和为减少贫富差别的《公平住房法》和《平等信用机会法》也为次贷危机埋下了伏笔。从2000年到2006年,美国的房地产价格上升了80%。在这场前所未有的狂欢中,积极推动得义无反顾的金融机构,向所有想买房子的人发出了诱人的呼唤:"来吧,你可以买房,不管你的收入如何,因为房价会永远上升,你可以用升高的价格来借款归还房贷。"而美国的房贷首付只有总价款的5%,次贷借款人一般分为五大类:偿贷缓慢、信用低、生活坎坷、不幸遭遇、高风险,新的次贷产品被设计出来满足这些借款人的需要,这是次贷行业终结的主要原因。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有一个银行大盗叫维力·萨顿,抢劫银行屡屡得手并一再越狱成功。最令其名垂青史的,是他的一句话--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抢银行,他回答,"因为钱在那里!"你要是想知道"为什么金融界这次捅了大搂子",诺奖获得者的解释都未必令你满意。萨顿式的直截了当可能更富于启示,钱的确在华尔街。不但美国人的钱,全世界的钱,包括中国打工妹们辛劳积累的钱,都在那里。
![第23节:谁葬送了华尔街(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150797078695.jpeg)
金融这个行当,美国最具有竞争优势,几乎所有的金融创新都来自美国,举世罕见。有几个数字,或许能帮助我们了解详情:2006年金融服务业的产值占了美国GDP的几乎四分之一,利润则占美国所有企业利润总额的44%(美国制造业的利润仅为10%左右);美国人的金融债务在1980年为GDP的21%,到2007年则是GDP的116%。 难怪每当有人提出疑问,要求检讨美国金融创新的风险效应,风险到底是在积累还是被调解对冲掉了,就遭封杀。格林斯潘有句评断经常被人引用--"对专业人士私下安排的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活动进行监管全无必要,这类监管只会阻碍放大(enlarge)生活水平的市场效率"--道出了美国的核心比较利益所在。通过提供高端金融服务,替全世界理财,美国人的消费水平得以放大到空前水平,而一小部分美国人的财富也得以迅猛积聚。靠虚幻的财富效应放大的消费在中国人看来不可思议,但在美国却已成了常态和趋势。其结果是,美国居民的储蓄水平,直接的间接的加在一起,从1986年的10%下降到2006年的负值;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的储蓄率曾高达25%,同中国人目前的水平相近。 从利益博弈的角度,格林斯潘以世界金融沙皇的地位替美国谋求利益,的确是成就斐然。在理想的全球化格局中,华尔街是金融中枢,分配着全球的金融资源,中国等"边陲地区"的资金,不管怎样得来,都将由华尔街来估值、定价、组合、配售。这令人想起约瑟夫·斯大林的一句"名言",在讥讽民主选举体制时他说,"谁来投票并不重要,关键是谁来计票"。套用斯大林的逻辑,这个世界上谁来生产物品,价值怎样生成并不重要,关键是由谁来管钱,谁来定价和分配收益!结果是,中国面临的状况是相当困窘,过去三十年来的出口积蓄多半以美元储放在美国,所值几何?还得由美国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