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经济危机的预测与反思:经济学的香槟》
1976年10月14日,弗里德曼在众望所归的情况下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因为在此之前许多人对他和萨缪尔森评价颇高。在后来的一次演讲中,他阐述了自己的获奖感受:"我注意到我个人从获奖中得到了许多好处,但诺奖的整个体系在两个方面弊大于利。第一个方面是,公众普遍认为获得专业奖项的人的观点很重要。这完全是没有道理的。很容易让人们把鲍林当成维生素C专家,把肖克利当成遗传学专家,把沃尔德当成智利问题专家。"有趣的是,在颁奖典礼中,由于他是当时执掌智利经济命脉的经济学家小组的导师和非正式顾问,所以有一个年轻人突然在包厢里站出来,高喊"打倒资本主义,给智利自由"的口号,使会场气氛特别紧张。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位年轻人的父亲是瑞典语学校的校长,由于早在几个月前就获得了入场券,因而才有机会做了一次"非凡"的自我表演。另一件有趣的事是,卡特总统决定给1976年所有的诺贝尔奖得主打电话,结果秘书却打给了另一位同名同姓的人。这位仁兄曾是福特总统的发言撰稿人,刚从农业部的职位上退下来。当他得知新总统给他打电话时,非常高兴,以为要时来运转了,结果却空欢喜一场。 在此之后,弗里德曼往返于世界各大城市之间,或是访问或是旅游或是拍片,非常潇洒。先后去过的国家和城市有:以色列、华沙、香港、北京、长春、上海、桂林、广州、新加坡、法国、危地马拉、伦敦、冰岛、墨西哥、希腊、新西兰等。他后来又去了4趟以色列,并希望以色列尽早推行自由市场经济。他在演讲中说:"在我看来,自由市场经济体系的主要合理之处是它的道德力量,而不是它的超级效率……"可惜的是,由于持续不断的军事威胁,政府必须发挥巨大的协调和管理能力。在东欧拍摄他的电视系列片《自由的选择》时,他去了捷克、匈牙利、波兰等国。在离开华沙时,他去了当地惟一的一所犹太教堂,遗憾的是,尽管是犹太人的新年,除了大使馆去的一些人以外,很少有当地的犹太人,而且这些幸存者大多是老人。 除了以色列以外,弗里德曼不仅多次来过中国,而且来过中国许多城市。在长春和中国的学者座谈时,有人向他提出了一个有关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问题,弗里德曼非常没有外交手腕地坚定地声明:"我从不认为有这样的矛盾,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预见是错误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老百姓要比共产主义国家的老百姓幸福得多。"最后的结果是,他被有礼貌地告知,需要有一位社科院的专家到他的房间中给他指点迷津。在桂林的时候,一位导游小姐对资本主义的思想有浓厚的兴趣,并且讲述了她在文革期间被迫下乡改造和新婚不久就两地分居的故事。最后,她从弗里德曼嘴里学会了一个名词--"自由选择",并开始在每一个可能的场合使用。 离开中国的前一天晚上,弗里德曼一行吃了一顿难以启齿的晚餐。在一个又吵又闹的餐厅的包间内,上的第一道菜是一条小狗,它被切开放在盘子里,一端露出耳朵,一端露出尾巴;第二道菜是骆驼蹄子;第三道菜是蛇。一位最具冒险精神的人斗胆每样菜都尝了一口,结果回到饭店后便全吐了出来。这些动物做成菜,在中国很平常,但对弗里德曼来说却太残忍。
![第16节:犹太经济学家究竟贡献了什么(14)](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150719411166.jpeg)
1989年,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结婚,邀请弗里德曼主持婚礼。在恰如其分地进行完各项程序后,弗里德曼发表了精彩的演说:"这是一个真正的国际化与跨文化的婚姻:这里是美国,一位生活在香港的佛教徒与一位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天主教徒结婚,婚礼却由一位犹太人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