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入海》1985:中国有了“万元户”(6)



当时会上争论火药味十足。“让他试一下嘛”。胡耀邦的一句话,催生了中国私营企业第一人。4月13日,大连市工商局,一位在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中消灭私有经济的局长,极不情愿地发出了全国首个私营企业执照。新华社为此发通稿:姜维创办的光彩公司的成立,标志着销声匿迹20多年的私营企业又重新出现在印着国徽的文件上,姜维也将作为中国第一家私营企业经理载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史册。

9月下旬,三辆面包车颠簸在已被大雪覆盖的二郎山上。从康定出发,胡耀邦沿红军走过的雪山草地,对川西北部高原和陇南进行视察。十多天的时间里,一行人驱车两千多公里,两次翻越海拔四千多米的雪山,视察了甘孜、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和甘肃陇南专区的十多个县区。

胡耀邦重走长征的同时,张茵,一个女人,只身闯荡香港。16岁的黄光裕则跟着年长三岁的大哥黄俊钦远走他乡。两人不约而同,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彼此人生的创业路,经过厚积薄发最终一鸣惊人。

玖龙纸业董事长张茵

|www.aihuau.com|1

27岁的张茵,在面对年薪50万港币的职位时,做出带着三万元钱去香港创业的决定。最初她做过人参须贸易,印过名片。对废纸生意,像多数女人一样,她觉得太不卫生。80年代,中国造纸用速生林建设滞后,大部分高档纸原料都需要进口的废纸和木浆。偶然的机会,国内一家造纸厂厂长告诉张茵:“废纸就是森林,将来造纸业肯定要从资源造纸向再生纸发展。”内地纸张短缺的现实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第一次让张茵心动不已,她做起了废纸回收生意。

刚入行,张茵每天清早起床,挨个商行收废纸,跑码头看船运。一次和澳门商人谈好300万港元的生意,对方给她开了张300万韩元的支票。一气之下她半夜孤身追到澳门,把支票换了回来。张茵说:“在那里人家要让你‘蒸发’是很简单的事,但那时就没有一个怕字。”但她还是因为冒失地打破了香港纸业沿袭多年的“潜规则”,降低往纸浆里面掺水的比例,遭到了香港黑社会的恐吓。不过,她没有屈服。

香港那几年,是金融和地产业最热闹的几年。张茵很冷静,没有被迷惑,她非常专注的从事废纸回收。坚持,加上恰好赶上香港经济的蓬勃,6年内张茵完成了资本积累,成了当地最大的废纸出口商,业务增长迅速,不仅供应中国内陆,也卖到东南亚各国。

广东人张茵,继续南下香港;广东人黄光裕则一路北上,“漂”到北京——那个他认为个头最大的城市。

黄光裕原名黄俊烈,在兄妹四人中排行第二。1985年,初中生黄光裕随着大哥身揣4000元钱离开家乡。到北京之前,兄弟二人先在广东收购了批电子表之类的百货,然后到内蒙古销售。在当时,黄氏兄弟的行为仍可以归于“投机倒把,扰乱市场秩序”一类,担忧是不能避免的。所以,稍有获利后,两人决定离开内蒙古。

 《奔腾入海》1985:中国有了“万元户”(6)
黄光裕一脸茫然地问大哥:“中国哪个城市的个头最大?”黄俊钦说:“北京,上海,广州都够大的。” 两人找来一张地图,反复从地理面积上比较北京,上海,广州,最后觉得北京最大,还是首都,便决定前往看看有什么机会。

第一次走出北京站时,为了找一家每天五毛钱的地下旅馆,两兄弟上了一辆人力三轮车。花了一元钱,三轮车在绕了一大圈之后,将他送到其实离车站不远的旅馆。第二天早晨,走出地下旅馆,面对着北京这座陌生的城市,黄光裕有种莫名的亢奋和激动。

几天后,二人找到位于珠市口东大街420号的一个服装厂的门市部。这是一个上下加起来尚不足一百平方米的二层小楼,地角偏僻,人流也不太多,但租金相对便宜。最关键是黄光裕喜欢服装店的名字——国美服装店。而后,黄光裕通过广州的关系,调来了价值15万左右的衣服。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兄弟二人起早贪黑,可每天只能做几单生意,挣几十块钱,服装店的衣服远不如想象的好卖。由于服装店生意萧条,黄光裕经常跑到街上看别人的生意是怎么做的。经过观察,黄光裕发现,凡做家用电器买卖的,不论大店小铺,只要柜台里有电器卖,生意都挺兴旺。两兄弟一商量,“家电相对比较定型,货也不愁卖”。2个月后,黄光裕和黄俊钦放弃了服装销售,共同创立国美电器,经营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进口家电。

凭着从银行贷到的几万资金,黄光裕开始第二次创业。但跑完各种注册手续,再装修店面,真正用于进货的流动资金所剩无几。没有充裕的资金,柜台里空空荡荡,没有货来支撑店面。最后,黄光裕想出“货不够,纸箱凑。” 他找来大大小小的各色家电纸箱摆满店铺的货架,同时在柜台的显眼处,又摆上真货当样品。进进出出的顾客,看着一屋子的纸箱,无不以为国美商品丰富、货源充足。而只有箱子没有货的却给人一种货物紧俏的感觉,反倒激起购买欲望,黄光裕借此推出接受预定的业务。恰逢临近春节购物高峰期,国美电器吸引了不少顾客的光顾。

生意走上正轨,手上有闲钱的黄光裕打起了广告。他利用《北京晚报》中缝打出“买电器,到国美”,同时刊登电器的价格。当时报纸的中缝还是“白板”,广告价格便宜,每次800元,国美一包就是10年。此后,黄光裕与黄俊钦在经营上的分歧日渐加大,决定“分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20751.html

更多阅读

《奔腾入海》1987:拉开狂欢的序幕(8)

特殊的经济形势,让平民的梦想有了无限放大与实现的可能。1987年,衣衫寒酸,胸怀大志的人越来越多。第一宗土地拍卖同月,人民日报消息称:“二十四名研究生大学生毕业到四川农村办企业”。四川新津县龙马乡几间简陋的平房内,聚集了来自北京

《奔腾入海》1987:拉开狂欢的序幕(7)

12月1日,中国土地市场发生“惊天”之变。那是个晴日的下午,深圳会堂七百人的会场座无虚席,上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鸿儒以及来自全国17个城市的市长,下至44家参加拍卖的企业代表。全中国的第一宗土地公开拍

《奔腾入海》1987:拉开狂欢的序幕(6)

独家代理美国V26减肥沙琪,哈慈进入保健品领域,迈克尔8226;杰克逊劲歌劲舞的广告片在瞬间在全国各大电视台冲击人们的视听,而V26市场表现昙花一现。兼并双鸭山制药厂进入制药领域,开发哈慈小儿驱虫消食片,“蒋雯丽篇”广告亦取得轰动效应

《奔腾入海》1987:拉开狂欢的序幕(5)

当年从事“高科技”的除了知识分子何鲁敏,还有高级工程师黄鸣和技术革新能手郭立文。他俩一个研究太阳能热水器,一个做磁化产品,可谓是“比翼齐飞”。但两人彼此依据的逻辑泾渭分明:一个精耕细作,一个激进冒失;一个立场端正,一个动机不纯

《奔腾入海》1987:拉开狂欢的序幕(4)

“跨越长城,我们可以到达世界的任何角落。”这是从北京向海外发出的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的正文内容。互联网叩响中国的大门。于是,我们回顾1987年,会饶有兴味地看到,一些现在看来毫不稀奇的东西的出现,在当时的中国,几乎理所当然成为一种

声明:《《奔腾入海》1985:中国有了“万元户”(6)》为网友燃烧的胸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