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入海》1982:一半海水,一半火焰(9)

 《奔腾入海》1982:一半海水,一半火焰(9)


年初的暴风骤雨,让很多个体户“草木皆兵”;下半年的和风细雨,则又给了很多个体户发芽的土壤和成长的欣喜。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9月举行。开幕词中,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崭新命题。

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对于这样的表述,即使在今天,大家也将其意义限定在为私营经济定性上。很少有人会想到,这样一种宏大的话语,可以被缩小成一种商业上的合作模式:借着新政策的利好,高德康的山泾村服装厂,在这一年正式成为上海一家国营服装厂的联营单位。

80年代,上海货走红全中国。“上海制造”成为时代流行语,任何产品只要贴上“上海制造”无一例外地会成为抢手货。上海有一家拥有“圣诞老人”品牌的服装企业因产品供不应求,希望找合作单位帮助扩大产量。当时,高德康每周都要骑着他破旧的自行车往返200多公里,奔波于常熟和上海之间联系业务。

一条坑坑洼洼的沙石路上,高德康以每小时十多公里的速度“狂奔”,来回十六个小时。渴了,喝凉水;饿了,啃干粮。当他得知国营服装厂信息后,立即带着样品,直接上门洽谈业务。国营服装厂检验员打量着高德康带来的样品,没挑出一点毛病,这才稍稍放心,给了他800件服装加工订单试试,生产期限七天。

高德康连夜赶回山泾服装厂。订单只有800件服装,但对高德康人数不多的小厂来说,绝对是个艰巨的任务。熬夜通宵、废寝忘食,又是一次与意志力的抗衡,终于在最后一天,800件服装按时完工。样品送到后,国营服装厂检验人员看了赞不绝口。从此,“圣诞老人”送给了高德康一件礼物。他可以在自己的乡村厂房里每天生产出数十件“上海制造”的“圣诞老人”棉袄罩衣,每件挣加工费6元钱,月收入上万。

钱赚到手,高德康第一件事就是给山泾服装厂艰苦创业的位员工,每人配备了辆二手自行车,从此员工们不再是“步行军”。高德康增车事件轰动了白茆镇,很长时间都被人们津津乐道。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20777.html

更多阅读

《奔腾入海》1986:与青春无关的日子(9)

时代真的变了,整个国家都在巴望着能有更多的突破。这一年,还是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上书中共中央,提出发展高技术的建议。这一建议后来被称为“八六三计划”,直接推动了中关村高科技产业风云骤起

《奔腾入海》1986:与青春无关的日子(8)

改革的力量确实强大。新的潮流,新的风尚,从沿海吹到内地,接着席卷西部。一天当中,小老板刘汉元最轻松的时刻,就是骑着永久自行车来回于饲料厂和住所之间。这年3月,他用养鱼积累起的全部资金,在老家永寿这座古老小镇上圈出八分地,建起了西南

《奔腾入海》1986:与青春无关的日子(7)

未来的商业史研究者回看中国历程,也就是在1986年,许多在后来企业家名册上可圈可点的人物,十之八九都能在这年找到属于他们的转折与痕迹。或许,这些痕迹与经济无关。但无可否认,从他们转折点上,延伸出了长长的经济线条。与选择创业的梁稳

《奔腾入海》1986:与青春无关的日子(6)

在国有企业沈阳防爆器材厂破产的同时,很多人忽略了该年有70万家民营企业倒闭,10万多家处于并、转状态。然而,死亡意味着诞生。当石永阶因为企业破产而不敢出门,诸多企业被大浪淘沙淘掉时,有1500万家民企勃兴。这些企业怀着一种破釜沉舟

《奔腾入海》1986:与青春无关的日子(5)

企业生命同样印证着盛衰交错的生存法则。每一天,经济新芽冒出,也有刚刚破土而出的嫩芽夭折,日薄西山的老枝枯萎。年中,中国青年报记者郑鸣拍摄了一幅叫《倒闭后的滋味》的照片,引起世界各大媒体的关注。照片上的人物石永阶随之一夜成名

声明:《《奔腾入海》1982:一半海水,一半火焰(9)》为网友盲目如何变反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