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初的暴风骤雨,让很多个体户“草木皆兵”;下半年的和风细雨,则又给了很多个体户发芽的土壤和成长的欣喜。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9月举行。开幕词中,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崭新命题。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对于这样的表述,即使在今天,大家也将其意义限定在为私营经济定性上。很少有人会想到,这样一种宏大的话语,可以被缩小成一种商业上的合作模式:借着新政策的利好,高德康的山泾村服装厂,在这一年正式成为上海一家国营服装厂的联营单位。80年代,上海货走红全中国。“上海制造”成为时代流行语,任何产品只要贴上“上海制造”无一例外地会成为抢手货。上海有一家拥有“圣诞老人”品牌的服装企业因产品供不应求,希望找合作单位帮助扩大产量。当时,高德康每周都要骑着他破旧的自行车往返200多公里,奔波于常熟和上海之间联系业务。一条坑坑洼洼的沙石路上,高德康以每小时十多公里的速度“狂奔”,来回十六个小时。渴了,喝凉水;饿了,啃干粮。当他得知国营服装厂信息后,立即带着样品,直接上门洽谈业务。国营服装厂检验员打量着高德康带来的样品,没挑出一点毛病,这才稍稍放心,给了他800件服装加工订单试试,生产期限七天。高德康连夜赶回山泾服装厂。订单只有800件服装,但对高德康人数不多的小厂来说,绝对是个艰巨的任务。熬夜通宵、废寝忘食,又是一次与意志力的抗衡,终于在最后一天,800件服装按时完工。样品送到后,国营服装厂检验人员看了赞不绝口。从此,“圣诞老人”送给了高德康一件礼物。他可以在自己的乡村厂房里每天生产出数十件“上海制造”的“圣诞老人”棉袄罩衣,每件挣加工费6元钱,月收入上万。钱赚到手,高德康第一件事就是给山泾服装厂艰苦创业的位员工,每人配备了辆二手自行车,从此员工们不再是“步行军”。高德康增车事件轰动了白茆镇,很长时间都被人们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