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入海》1981:大风起于青萍之末(4)



大动荡、大迁徙,以及大返城,使得知青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曲折。许多人的生活具有大起大落和各种悲欢离合的情节,相互之间的命运、前途形成巨大落差。在这种意义上,李晓华和宗庆后的个人奋斗史,可以说是一个底层知青的成功史。但从更大范围内看,更多的知青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彻底改变命运。有人在关键时刻错过了一趟车,后来就趟趟被落下。这股强大的就业压力,形成一股巨大的浪潮席卷全国。即使是中国最为富裕的城市上海,也难以应对它。作为管理者的政府官员,首当其冲地感受到了压力,也首当其冲地在化解这股压力。

1981年,上海遵义街道党委副书记,市委重点培养的青年团干部王正华,前程远大。因为还在1975年的时候,中央组织部长就亲自来上海考察过他,要将他调任北京。一个仕途坦荡的聪明人怎甘心放弃一切?但王正华毅然决定选择成本较低的旅游业,解决街道待业青年的工作问题。他在街道贴出招聘告示,两天有1600多人报名。报名费一元,然后开班上课费,一人40元。这样,凑到3000元,成为春秋旅行社起家的家底。

 《奔腾入海》1981:大风起于青萍之末(4)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实际上在内部系统对国内旅游采取“不鼓励、不提倡、不支持”的“三不政策”。所以,80年代初,中国的旅游限于接待外国人入境游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团体奖励游。但外国人入境客源被有外宾接待资格的国有旅行社垄断,单位奖励旅游市场也由各个单位系统内部的旅行社瓜分完毕。王正华只好将旅行社定位在以散客为主。

自费参加旅游的散客数量有限,春秋开出的第一班旅游线路上海到苏州,就亏损:一辆30多座的客车,必须卖出25张左右的票才能保本,但他只拉到18个客人。亏损的现实让王正华必须求变。经过反复思考,他将门店换在了上海大世界的附近,那里不仅地处闹市,更是来沪人员必经之地。事实印证了王正华的选择,店面还没有完成装修,只是在窗口挂上了旅行社的广告,询问的人络绎不绝,开张一个月盈利。

1984年,在机关与商业之间行走了3年,王正华辞去公职,专门从事春秋旅游。十年后,国家旅游局把年度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颁给春秋旅行社,“有想法”的王正华却又做起了航空梦。这一梦,又是10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20791.html

更多阅读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风起于青萍之末的作者

最近看到一些灾难不断地发生,心中颇显不安。从温州动车事故,到湖南的沉船事故,上网见到的最多的就是“逝者安息”之类的字样,不禁有些沉思,这些灾难到底是谁引起的?是上天对他们的不公,还是我们自己造成的?这不该属于自然灾害,不该再怨天了不

《奔腾入海》1988:海岛狂欢(8)

  9月15日,《新晚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该报资深记者王志信采写的报道:9月12日,当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0名校友荟集东北农学院,欢庆40周年校庆的时候,全国第一位兽医外科博士、该校毕业生王宗明却游离于喜庆之外,在校内通街大道旁支起

《奔腾入海》1988:海岛狂欢(1)

“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苏芮《跟着感觉走》1988:海岛狂欢理想主义的情怀在继续蔓延,狂欢却成为整个国家的主旋律,海南、北京、乃至全国:吴一坚与景柱孤身闯海南,多年后前者为“陕西首富”,后者当上“海南首富”;石油大王龚加龙起

《奔腾入海》1986:与青春无关的日子(3)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也许是最关注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份美国报纸,它总是会在合适的时间登出恰当的评论,比如一月九日的《中国悄悄的革命》:  毛去世才八年,邓小平已使中国重新恢复活力并改变了面貌。邓小平先生似乎是施政方面的最大务

《奔腾入海》1985:中国有了“万元户”(1)

“是谁在练太极风生水起?”              ——周杰伦《双节棍》1985:中国有了“万元户”“万元户”这个新名词,席卷大江南北,深入到人的内心,演变为第一批“先富起来”的人的代名词:尹明善和翟美卿挤进了“十万元户”甚至

声明:《《奔腾入海》1981:大风起于青萍之末(4)》为网友火红的青春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