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入海》1980:呐喊——中国个体户元年(7)](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153759230657.jpeg)
下层的人民在经济的前行中磕磕碰碰地寻找着被指引的方向,上层的领导也在政策的前思后想中寻找着指引的方向。只是很多时候,他们之间的思考与践行没有在当时形成合力。中国的历史往往是,理论的指导在后来释放出的能量比当时更为巨大。回过头来,1980年的一些事对后来民营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大的影响。4月2日,邓小平同中央负责人谈长期规划问题时,指出:要改变一个观念,就是认为建筑业是赔钱的。应该看到,建筑业是可以赚钱的……不但新房子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10年、15年付清。住宅出售之后,房租恐怕要调整。要联系房价调整房租,使人们感到买房合算。不同地区的房子,租金应该有所不同。将来房租提高了,对低工资的职工要给予补贴。这些政策要联系起来考虑。这或许是国家领导人最早有关住房改革的建议。而二十多年后房地产不但没有赔钱,且还成为中国最赚钱、最暴利的一个行业。5月5日,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力首位论”的争论在邓小平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的谈话中盖棺定论。邓小平说:“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在此之前,鼓吹生产力还是犯忌的。事实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经济学家熊映梧在内部刊物《经济学动态》刊发文章,提出一个经过30年思考得出的结论:理论经济学研究中当把研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放在首位。接着他相继在《学习与探索》和《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强调研究生产力的必要性。然而,真正引起震动的却是1980年,熊映梧的《经济科学要把生产力的研究放在首位》一文。文章说,“忽视生产力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的致命弱点……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丢掉了生产力这个根本的东西,光在生产关系上面做文章,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走进了‘死胡同’。”在“生产关系不断革命”还没彻底退热的年代,熊映梧的观点,无异是向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公开宣战,立即在中国经济学界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支持者认为“首位论”是一大突破,反映了时代的趋势;反对者斥之为“违背了马克思列宁的教训”。1980年也是海南的机遇之年。6月底,中央召开了一个“海南岛问题座谈会”,明确了开发建设海南岛的新方针:“主要靠发挥政策的威力,放宽政策,把经济搞活。”虽然面对如此好的机遇,海南与之擦肩而过——1980年至1982年,海南全岛实际利用外资不足200万美元。但是,这对中央确立以开放促开发的建设海南岛的新思路,直至建立经济特区,做了铺垫,引发了1988-1992年全国上下闯海南的热潮。包括冯仑、易小迪、潘石屹在内的民营房地产商都在海南干出了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