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入海》1980:呐喊——中国个体户元年(4)
改革开放30年的一项巨大成果,就是个人财富的积累。所以姗姗来迟的《物权法》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之后诞生时,才会引起那么大的争议,因为它的诞生为积累而成的财富的拥有者吃上了一颗法律的“定心丸”。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富裕起来的人,我们姑且称他们为“第一代富豪”。那是特殊的一代富豪,他们大多由手工业者、城市无业者和农民组成,徘徊于社会的边缘,饱受冷落与歧视。他们曾经彷徨,曾经绝望,曾经痛苦不堪,曾经生不如死。最后,迫于生计的他们,在走上相似的道路后,担当起“个体户”这个共同的名姓。但是,并非每个个体户都是如此。下海前的郑秀康与乔金岭都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前者收入不高,但还不至于会被人看扁;后者则担任公社砖瓦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官衔听起来也还不错。初中毕业,只有16岁的郑秀康到一家国有集体企业——温州市通用机械厂求职。和他一起去的有18个人,他年龄最小,个子倒数第二。17年后,已经33岁的郑秀康开始边工作边做制鞋学徒,目的只是为了改善日子,养活老婆孩子。1980年,生活依然艰辛,郑秀康终于向单位正式提出了辞职,创办红象皮鞋作坊。“我决定做消费品,要么做沙发要么制鞋。最终选择制鞋,是因为家里的住房太小,一家老小挤在只有8平方米的小屋里,连个沙发都放不下。”温州早期的工厂基本都是家庭作坊式的,只需一笔不大的资金就能运作。即使是这样,场地和资金问题还是让郑秀康焦头烂额。最终,郑秀康的老婆将陪嫁的物品悉数拿出,包括那个年代最少见的5块毛料和手表,全部照半价忍痛贱卖了。“她的压力也很大,娘家人也不能理解,女儿四岁,小儿子还在襁褓中。”郑秀康说:“她吃了很多苦,孩子全交给了她一人,没有自来水,去河里挑水洗衣做饭,担心把孩子留在家里影响我干活,扁担一头是孩子,一头是装满水的桶,毫无怨言。”初建的“红象”小得不足以被称为企业。郑秀康就在仅仅3平方米的作坊里,从下午5点多做鞋,晚上八九点钟吃晚饭,饭后继续,一直到次日凌晨两三点钟,天天如此。由于双手过度疲劳,十个手指竟颤抖不止。这样一天,他能做3双,赚十几块,一个月下来能有几百元钱。这对以前只拿51元工资的郑秀康,无疑是个天文数字!财富缓慢而有序地被积攒着。现在,郑秀康拥有了中国第一枚人头像商标——康奈,成为了中国鞋业仅有的两个“真皮领先鞋王”之一。|www.aihuau.com|1郑秀康(左二)向江泽民介绍康奈产品财富的原始积累,是一个颇为敏感的话题,充斥着太多的,不能为外人所道的“秘密”。但乔金岭,这位在2002年有“河南首富”之称的企业家,早年的生活背景和创业脉络却相当清晰。他靠3000元借款白手起家,清白的创业故事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和今天绝大多数活跃在中国经济领域,和改革开放共同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一样,乔金岭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出生于河南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父亲在一次出外做生意时,淹死在黄河里,尸骨无存。父亲的突然死亡,让原本便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继续生活,乔金岭的母亲带着他改嫁别户。中国农村,改嫁的女子往往成为白眼的对象。于是,贫困且遭人歧视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乔金岭内向又要强的性格——这种人格可能促使人奋发上进,也可能对心灵造成创伤,使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蒙受在阴影之中。
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13岁的乔金岭在县农业局做起了一名通讯员。通讯员的生活无聊又呆板,工资待遇少得可怜,乔金岭渐渐感觉到一丝厌倦。隐藏在内心的那份对知识的渴望重新涌入心头。在一片反对声中,执意继续求学的乔金岭,踏上了开往兰州的列车,进入到兰州纺织学院学习。物质是精神的基础,在物质得不到保证的基础上,追求精神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举动。时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温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饭都吃不起的人来说,读书简直就是一种奢侈和浪费。无奈之下,17岁的乔金岭远赴山西卖苦力做瓦工。为了给他凑齐去山西的路费,爷爷把自己的寿木都卖了。“四清”运动中,乔金岭被工作队队长看中,当上了乔黄村第四生产队的队长兼公社砖瓦厂厂长。随后,命运再一次捉弄了他。1972年,县里决定在农村选拔一批基层干部转成“国家干部”,符合条件并且渴望当上“国家干部”的乔金岭,却被县领导的一位亲戚顶替了名额。事情发生后,他立下绝誓:“25岁以后,不入仕途不当官。”1980年,一无所有的乔金岭准备筹建长葛县第二化工厂,生产石棉瓦和硫酸铜。他面对的现实是无厂房、无土地、无设备。这样的“三无”工厂想要盈利,谈何容易!磨破嘴皮子、跑断了腿,乔金岭最终筹集到3000元,勉强满足工厂生产所用。年底结算,除还清所有债务外,化工厂净赚10万余元,职工由最初20余人增到160人。可没人想到的是,很快,县乡镇企业局的一纸红头文件将企业收归集体,乔金岭被迫离开工厂。乔金岭走了,工厂的生命力随之萎缩。两年半后,应职工强烈要求,乔金岭再次回到这家工厂。此时,原本蒸蒸日上的工厂已经亏损47.2万元,银行贷款72万元。面对残局,乔金岭积极自救。他用厂里积压的编织袋换回了3000吨化肥,出售后获利50万元。靠着这笔资金,乔金岭买断了河南省技术研究所研制的人造金刚石模具技术,黄河集团初具雏形。在此之后,黄河集团迅猛发展。上世纪末,国家仍然重点支持国有企业,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不准许民营企业上市,但股票市场实行额度制,数量由国家证监会统一分配,每个省只有6至7家。那时河南省上市公司只有莲花味精、双汇等四家国有企业,黄河集团上市,难度可想而知。就是这样,1998年,作为河南民企中第一家获准股票上市的民营企业,黄河集团控股的黄河旋风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募集资金5.6亿元。正因为黄河集团发展得顺风顺水,所以悲剧来临时,一切都让人感到那么的不可思议。2003年9月7日,乔金岭如同往常一样,一个人回到房间里思考问题。当老伴推开房门的时候,发现乔金岭已经停止了呼吸。没有任何预兆的死亡,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事后,关于乔金岭死亡的各种版本层出不穷,但不管是黄河集团内部,还是长葛市公安部门,都认可了这样一种说法,即自杀。事业有成、德高望重、子女能够自食其力……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的乔金岭,自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直到今天,他的自杀还是一个未解的谜团。
更多阅读
《奔腾入海》1987:拉开狂欢的序幕(8)
特殊的经济形势,让平民的梦想有了无限放大与实现的可能。1987年,衣衫寒酸,胸怀大志的人越来越多。第一宗土地拍卖同月,人民日报消息称:“二十四名研究生大学生毕业到四川农村办企业”。四川新津县龙马乡几间简陋的平房内,聚集了来自北京
《奔腾入海》1987:拉开狂欢的序幕(7)
12月1日,中国土地市场发生“惊天”之变。那是个晴日的下午,深圳会堂七百人的会场座无虚席,上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鸿儒以及来自全国17个城市的市长,下至44家参加拍卖的企业代表。全中国的第一宗土地公开拍
《奔腾入海》1987:拉开狂欢的序幕(5)
当年从事“高科技”的除了知识分子何鲁敏,还有高级工程师黄鸣和技术革新能手郭立文。他俩一个研究太阳能热水器,一个做磁化产品,可谓是“比翼齐飞”。但两人彼此依据的逻辑泾渭分明:一个精耕细作,一个激进冒失;一个立场端正,一个动机不纯
《奔腾入海》1987:拉开狂欢的序幕(4)
“跨越长城,我们可以到达世界的任何角落。”这是从北京向海外发出的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的正文内容。互联网叩响中国的大门。于是,我们回顾1987年,会饶有兴味地看到,一些现在看来毫不稀奇的东西的出现,在当时的中国,几乎理所当然成为一种
《奔腾入海》1987:拉开狂欢的序幕(2)
经济发展不仅给企业家、企业这样的个体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某些地区都发生着改革开放所带给他们的巨变。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建立海南省及其筹建工作的通知》。《通知》说,考虑到海南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国务院提议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