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入海》1978:光明的中国(6)



1978年是改变命运的开端,于国家如此,个人更是如此。在光明的中国,年轻人的前途也光明起来。头年8月4日,复出一个月的邓小平,在北京饭店组织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者座谈会上拍板,决定恢复高考。由于邓小平的果断,10月初,中央政治局讨论了招生工作文件;10月中旬,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校招生意见,恢复全国统一考试,凡工人、农民、知青、干部、应届高中毕业生均可报考。

高考是弃旧图新的标志,也是结束“十年浩劫”后,中国老百姓中引起巨大反响的第一件事。据说,补习老师家坐满了学生,有些在农村插队的青年向生产队请了几个月假复习。所有的辅导都是免费的,很多培训都是自发的。

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几个月时间内,1160多万考生带着积聚了十年的饥渴和梦想,从四面八方涌向久违的考场,世界上有史以来声势最浩大的一次考试如火如荼地开始了。让人惊讶的是,“文革”对经济造成的破坏竟使国家一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于是中央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不难想象,决策者当年做出这一抉择之艰难、所需魄力之巨大及其意义之深远。

 《奔腾入海》1978:光明的中国(6)
1978年春,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

|www.aihuau.com|1

第一届高考过后,无数个体的生命轨迹被彻底地扭转,命运发生了裂变,只可惜其中没有俞敏洪。这位日后中国英语培训教父级的人物,由于知识基础薄弱,第一次高考失败得很惨,英语仅仅33分。高考失利后,他回到家喂猪种地。

 俞敏洪的求学之路,充满了曲折和不可知的变数。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教育资源紧缺,一家只允许一个孩子读到高中。由于姐姐初中成绩出色,老师在俞敏洪姐弟都到了考学的年龄时选中了姐姐去读高中。所以,读完了初中的俞敏洪,依照规定,回到生产队里种田,开拖拉机。1978年,俞敏洪的母亲打听到村里有一家的女孩不读书后,费尽周折找到校长,请求他允许俞敏洪顶替女孩的名额。在母亲的努力下,如此峰回路转,俞敏洪回到了教室。然后有了第一次高考的名落孙山。

第二次高考,满怀希望的俞敏洪等来的又是一个令人失望的结果,英语分数虽然提高到52.5,但79年的分数线水涨船高,录取线是60分。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只有两种——鹰和蜗牛。凭借鹰击长空的决心和蜗牛的毅力,俞敏洪参加了第三次高考。他回忆说:“英语考试时间是两个小时,我仅仅用了40分钟就交了卷。英语老师大怒,迎面抽了我一耳光,说今年就你一个人有希望考上北大,结果自己给毁了。他认为我这么快就交卷,肯定没有做好。但我是个典型的直觉型思维的人,如果做完题一检查,可能就改错了。”

分数出来以后,俞敏洪的英语95分,虽然排在了现任新东方常务副总裁周成98分的后面,但已然很高。而500分的总分,俞敏洪考了387分,超过北大380分的录取分数线。他终于如愿以偿地考取了中国第一学府——北京大学。为此,在离北京大学开学只有一周时,俞敏洪的母亲为庆祝儿子中榜,大宴乡亲,提前把结婚的酒席一起请了,招待全村人吃了好几天。村里还从城里调了一辆拉土的卡车,把他从江阴一直送到了常州。俞敏洪在常州上了火车,站了36个小时到北京。就这样,他进入了北京大学。

 如果要进一步凸显恢复高考对一代人命运的意义,那么白卷英雄张铁生则是最好的反衬。1973年,在辽宁白塔公社插队的张铁生被推荐参加大学考试。理化考试时,他做了3道小题,其余一片空白。于是,张铁生在空白试卷的背面给“尊敬的领导”写了一封信。信中,他诉说自己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的心理冲突,告诉领导因为不忍心放弃集体生产,没有选择躲到小屋里去复习功课,进而导致文化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原因。

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标题,刊登了张铁生试卷上的信。其中,编者按说:“张铁生的理化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却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8月20日,《人民日报》做了转载,另加编者按语:“这封信提出了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实发人深思。”随后,全国各地报刊纷纷转载,一夜之间勇交“白卷”的张铁生成了红得发紫的反潮流英雄。

“四人帮”对张铁生交“白卷”的行为赞不绝口,从此张铁生频繁参加社会活动。同年,张铁生顺利进入铁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学习。1975年,第四届人大在北京召开,他当选人大常委,江青、王洪文亲自接。8月升任铁岭农学院领导小组副组长、党委副书记……直到“四人帮”被粉碎后,1983年3月,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公审张铁生反革命案件,判处15年徒刑,刑期从1976年算起。

张铁生得到了历史公正的判决。但是,“四人帮”统治的那些年,不搞政治投机,而脚踏实地,想通过高考改变人生的青年们却始终报国无门,虚度十年青春。正因如此,77、78级的学生非常珍惜高考恢复后所获得的机会。所以,在80年代中旬和90年代初期,经商蔚然成风时,这批人仍舍不得扔掉铁饭碗下海。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20816.html

更多阅读

《奔腾入海》1988:海岛狂欢(9)

罗小甲是特殊的。因为,不能迅速转化成货币的知识显得无足轻重,这是1988年的中国困惑。而同年,美国知识界开始形而上的追求,他们尝试着将企业引入关注onmouseover=displayAd(3);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3);>企业文化而

《奔腾入海》1988:海岛狂欢(1)

“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苏芮《跟着感觉走》1988:海岛狂欢理想主义的情怀在继续蔓延,狂欢却成为整个国家的主旋律,海南、北京、乃至全国:吴一坚与景柱孤身闯海南,多年后前者为“陕西首富”,后者当上“海南首富”;石油大王龚加龙起

《奔腾入海》1985:中国有了“万元户”(1)

“是谁在练太极风生水起?”              ——周杰伦《双节棍》1985:中国有了“万元户”“万元户”这个新名词,席卷大江南北,深入到人的内心,演变为第一批“先富起来”的人的代名词:尹明善和翟美卿挤进了“十万元户”甚至

《奔腾入海》1980:呐喊——中国个体户元年(1)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鲁迅《呐喊》1980:呐喊——中国个体户元年沉湎了几代的经商意识

《奔腾入海》1979:富起来吧(9)

一本《当中国改变世界》的书将21世纪的开端定格在1979年。就在这一年,玛格丽特8226;撒切尔与邓小平,两个看似互不相干的大人物共同震撼着世界。他们提出相同的口号,都借用弗朗索瓦8226;基佐的号召“富起来吧!”前者当选英国首相后,坚决

声明:《《奔腾入海》1978:光明的中国(6)》为网友沧桑为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