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入海》自序:岁月与英雄总是让我着迷(三)



 《奔腾入海》自序:岁月与英雄总是让我着迷(三)
后现代思想大师德里达说过:“没有事件就没有历史和未来。”历史意味着什么?历史总是事件的历史,事件构成历史的本身。

1972年,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来华拍摄《中国》。西方艺术家理解的“为人民服务”势必与中宣部异同,片子毫不奇怪的被以“反华”理由集中批判,虽然究竟有多少人看过并不为人所知。30多年过去,《中国》竟然成了陷入“集体失忆”的中国人了解那个年代相对较为真实的影像之一。

所以,传奇往往会剔除现实的真实,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其实更能让人兴趣盎然或者扼腕惋惜:温州的无名作坊、开店的普通夫妻、中学老师严介和的“家庭作坊”遭到“错杀”,“反革命”尹明善当上英语教师,乔金岭意外死亡、涂景新被误判死刑、唐万新的德隆崩塌于浪漫的理想主义之下……这些被放在三十年就成细枝末节,一旦放在企业家身上则是天大的生死命题的历史事件,在书中将被描述与和记载。而当我以如此高密度、高频率,把被尘封的陈年往事或一再被人们乐道的创业史,搬上纸面时,才发觉自己置身于历史汪洋。但信手拈来,每一个角落都能折射出经济的荣光或者悲怆。

1978年,拉开破冰之旅的序幕,“中国会向何处去”成为巨大的句号。正月,邓小平“农村和城市都有个政策问题。有些地方养三只鸭子就是社会主义,养五只鸭子就是资本主义,怪得很”的一句话,让卢志民,这个刚摘去戴了108天“党内正在走的走资派”帽子的生产队长在一穷二白的恶劣条件下建起翻砂铸造厂。

改革序幕并不顺利。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看到经济领域里荒诞的主题:小业主与资本家的界限在于雇佣工人的数量。1981年,坚冰还未完全消融,改革走起了回头路。投机倒把,演变成轰轰烈烈的经济运动,原本出于维护经济秩序的行动最终演变成了对私营经济的强烈打击。1985年,万元户诞生。社会对于个体户的看法依然没有改变,“穷得只剩下钱了”是对财富的嘲讽,虽然嘲讽中不难看到艳羡的神情。不易察觉的神情中,是来自经济领域的希望。不过,几年后意识形态风波让苏醒的民营经济再次举步维艰。

|www.aihuau.com|1

改革中的精彩坐标,很多源于时间与空间的碰撞。如果说,前15年,注定某些年份是具有地域属性的,那么1984年当之无愧地属于北京中关村。在那个弹丸之地,寂寥的勇士与无畏的先驱们壮志凌云,柳传志、段永基、万润南、张旋龙……悉数登场。1988年则属于狂欢无度的海南。凄凉而孤独的海岛上机会主义盛行,日后的地产大亨在这里得到了市场的锤炼。潘石屹投靠冯仑,后者创立了万通,尽管万通的名气并没有冯仑这个名字值得媒体大肆炒作;前者创立了SOHO中国,一个难得的企业与企业家同时名声大振的绝佳案例。

政治思想、社会政策的激烈反复是改革这条曲折路线的极好佐证。这也是为什么多数人会将目光集中于改革开放15年后的1992年。

1992年,全民经商的夏天随之而来。许多日后耀眼中国的明星企业都在这一年诞生、壮大:华旗咨询、复星集团、新东方学校、波司登羽绒服、太平洋集团、德隆实业、汇源集团……1992年令日后崛起的新贵们,在社会舆论与政策环境两方面得到了双重支持。他们加速度般地聚敛资源,在越来越短的时间内创造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财富。他们改变了社会对财富的整体认知,创意和资本成为最具魅力而富有内涵的词汇。

1992年,一个分水岭。此后十五年,无论是时间、空间,还是其彼此的交汇,界限变得模糊。哪是断点,哪是重墨,不能一目了然。经历15年的岁月涤荡,时间变得流畅,空间变得平坦。世界是平的,中国也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更是。

岁月又是一个巨大的滑坡,坠落仿佛是个人的宿命。30年的背景下,一些人的得与失,命运的跌宕起伏显得微不足道,可我依然尊重那些在身体滑落的同时内心升腾的人,即使他们已成为悲情过往。

“这里有一种无处投诉的罪行。这里有一种眼泪不足以象征的悲哀。这里有一种绝大的失败,足以使我们的一切成功都垮台。”常规的角度理解,商业史就是一部以成败论英雄的功利主义史。但唐万新,我想他的意义已经超过了书写本身,尽管他败得很惨,败得体无完肤、败得千夫所指。

至今仍然有许多人无法理解唐万新。从本质上看,唐万新是一个天生的理想主义者,而且他的理想很大。在他大规模的产业整合中,很多企业借着德隆的东风飞黄腾达,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企业龙头:插手湘火炬,短短5年,主营业务增长30 倍;入主新疆屯河,将其投资改造成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番茄酱生产基地;合并水泥企业,造就一个年产近千万吨的“天山水泥”…… 仅为唐万新所做的,即使在其沦为阶下囚的今天,我依然希望能以个人的名义表达敬意。若没有他,这三十年会些许会缺乏点深刻而清醒的意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20822.html

更多阅读

《奔腾入海》1988:海岛狂欢(13)

无限的能力加上无限的欲望,其结果不是一场大胜利,就是一场大灾难。物价持续上涨,风气不断变坏。洛杉矶《国际日报》有文章这样写道:  场景:大饭店中的“贵宾厅”。  人物:高干们。  画面:杯盘狼藉,宾主尽欢。这是在大陆上常见的“宴

《奔腾入海》1988:海岛狂欢(9)

罗小甲是特殊的。因为,不能迅速转化成货币的知识显得无足轻重,这是1988年的中国困惑。而同年,美国知识界开始形而上的追求,他们尝试着将企业引入关注onmouseover=displayAd(3);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3);>企业文化而

《奔腾入海》1988:海岛狂欢(8)

  9月15日,《新晚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该报资深记者王志信采写的报道:9月12日,当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0名校友荟集东北农学院,欢庆40周年校庆的时候,全国第一位兽医外科博士、该校毕业生王宗明却游离于喜庆之外,在校内通街大道旁支起

《奔腾入海》1988:海岛狂欢(1)

“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苏芮《跟着感觉走》1988:海岛狂欢理想主义的情怀在继续蔓延,狂欢却成为整个国家的主旋律,海南、北京、乃至全国:吴一坚与景柱孤身闯海南,多年后前者为“陕西首富”,后者当上“海南首富”;石油大王龚加龙起

《奔腾入海》1986:与青春无关的日子(3)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也许是最关注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份美国报纸,它总是会在合适的时间登出恰当的评论,比如一月九日的《中国悄悄的革命》:  毛去世才八年,邓小平已使中国重新恢复活力并改变了面貌。邓小平先生似乎是施政方面的最大务

声明:《《奔腾入海》自序:岁月与英雄总是让我着迷(三)》为网友壹無所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