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是没有用的》
这方面,老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在他的《道德经》中,有一个词使用极为频繁,那就是"若"。比如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等等,这个"若",一般翻译为"就像",按照易中天先生的解释,是"装"的意思,老百姓要"装蒜",为政者要"装",则叫"韬光养晦"。 我认为,这个境界对于教育者来说也很形象,那就是要"装",叫"装傻",特别是对于娴熟的、经验丰富的教育者来说,学会装傻,是放下自我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培养孩子全面发展 第35节:第三章 全面依靠孩子(9)](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160395197327.jpeg)
其实,在生活中,那种看似后知后觉、实则不断超越自己的"傻子"比一些聪明人更让人敬佩,这样的"傻子"从不认为自己聪明,甚至认为自己很笨,所以,要么努力笨鸟先飞,要么虚心学习以求精进,最后终成大器。 自以为很幸福的人,一定是幸福的;自以为聪明的人,通常是愚蠢至极的人,因为当你自以为很聪明的时候,你的内心已经开始不能自已,周围的人将离你很远。 每一个人在不同时空之下,都可能自以为很聪明,自以为可以取得天下,自以为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掌控自己的手心里,自以为匹夫不可夺志,自以为…… 鲁迅说:"世界上的事是傻子干出来的,那些聪明人为着名利而来,干了不光彩的事情,把世界推向黑暗深渊,结果他们也跟着沉沦,而世界依然在傻子手里,推向前进,世界是傻子的世界啊。"人的傻有时候是必要的。 勇于做"后知后觉者",在孩子学习时,务必缓"说破",给孩子自由的思考空间,甚至敢于装傻,虽然暂时会觉得丢了一些"面子",而实际上,孩子将因此获得智慧,而教育者将获得最终的成功,这才是真正的双赢。 教育的很多问题,根源在于教育者放不下自己的权威、尊严,认为自己时时处处表现得比孩子强,才能树立权威。这既是个理念误区,也是个巨大的心理障碍。教育者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而不是显示自己的聪明与才华,这样,即使获得了尊重,也是带着负面的尊重,总有一天会被孩子抛诸脑后,真正的"权威性"是等孩子长大后回想起来的"权威性"。 理想教育永不过时 理想的三个层次 近些年来,很少看到人谈理想教育了,因为人们认为它听起来很空洞、概念化。 其实,理想教育永远不会过时,不管孩子是做事还是学习,其兴趣和热爱乃至激情通常来自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